[发明专利]不对称C‑O偶联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523212.8 | 申请日: | 2014-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40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 发明(设计)人: | 蔡倩;施嘉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7D319/20 | 分类号: | C07D319/20;C07D407/1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24 | 代理人: | 李海恬,万志香 |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不对称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合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不对称C-O偶联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在合成药物分子奥沙莫唑坦(Osemozotan)、WB4101和派罗克生(Piperoxan)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很多天然活性化合物、医药、化妆品和聚合物中,芳醚及氧杂环结构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合成这些结构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威廉姆森醚合成法(Feuer,H.;Hooz,J.;In Chemistry of the Ether Linkage;Patai,S.Ed.;Wiley Interscience;New York,1967;p445)、直接的亲核取代法(Paradisi,C.;In Comprehensive Organic Synthesis;Trost,B.M.;Fleming,I.Eds.;Pergamon Press:Oxford,1991;Vol.4,p423.)、芳基卤化物与醇或酚的乌尔曼偶联法(Lindley,J.;Tetrahedron 1984,40,1433)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底物适用范围窄、收率不高、反应条件苛刻等不利因素。
过渡金属铜和钯催化的偶联反应是合成芳醚和氧杂环化合物的常用方法。Stephen L.Buchwald教授在2001年的一篇文章“Palladium-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C-O Bond Formation”中(J.Am.Chem.Soc.2001,123,12202-12206)报道了在Pd催化剂及合适的配体作用下溴代芳基化合物的分子内C-O偶联反应,其反应路线如图1所示,该方法有较好的收率。另外,对于有手性中心的底物,该方法也能很好的保持其光学纯度,其反应路线如图2所示。但是,这种方法的底物适用范围窄,一般对三级醇才有很好的作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不对称C-O偶联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具有底物适用范围广、收率高、反应条件简单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不对称C-O偶联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在催化剂、配体L的存在下,使式Ⅰ化合物反应生成式Ⅱ化合物:
其中:*表示该位置的C为手性碳;
R1,R1’分别独立选自:氢、卤素、羟基、氰基、硝基、三氟甲基、C1-C6烷氧基、C1-C6直链或支链饱和烃基、C1-C6直链或支链不饱和烃基;
X选自:卤素;
催化剂选自:过渡金属铜催化剂或钯催化剂;
配体L选自:式III、式IV、式V或式VI所示化合物;
其中:Ar’选自:苯基、3,5-(CH3)2C6H3、3,5-(C(CH3)3)2-4-CH3OC6H2;
Ar选自如下基团:
R2、R3、R4分别独立选自:氢、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C1-C6直链或支链烷氧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232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