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20381.6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26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霍延平;陆天华;黄宝华;张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55/30 | 分类号: | C07C255/30;C07C253/30;G01N27/2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 马来 衍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汞是一种具有严重生理毒性的化学物质,人主要通过土壤中生物的富集作用和食物链的传递吸食汞,当汞进入人体血液中后,将与血浆蛋白或血红细胞结合,以后主要分布到脑和肾脏,其次为肝、肠壁、心、肺等处,当汞含量在人体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中毒发病,严重者甚至死亡。另外汞又可以以蒸气形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据报道如果人类吸入1~3mg/m3的汞蒸气长达数小时会发生急性中毒,汞蒸气主要引起口腔炎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高浓度还会引起肾脏损害。
基于上述汞的生理毒害性,汞的检测意义重大。目前,虽然电化学检测、质谱、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等各种汞离子检测方法都可以满足汞离子检测要求,但这些方法也面临成本高,需要复杂的仪器和熟练操作人员等难以逾越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快速、准确、低成本并且能选择性地识别检测汞离子的方法,化学传感器的产生使得这种需求变成了可能。化学传感器的荧光信号容易检测到,同时,荧光信号非常灵敏,其传感器检测的下限浓度较低,因此采用化学传感器对汞离子进行检测具备操作简单、选择性高、信号强等诸多优点。
目前,根据不同的化学传感机制,研究出了诸多化学传感器,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作为一种优良的化学传感器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化学及物理性能,在荧光染料合成领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化学传感器作用的机理是分子内电荷转移(Inter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ICT) 通常ICT型荧光分子传感器是荧光团上分别连接有强的给电子基和吸电子基,是一个强的推-拉电子体系,即通常所说的D-A型分子,共扼体系的供电子部分或者是拉电子部分是受体的一部分,当分子被光激发后会产生从电子给体向电子受体的电荷转移(ICT)。在受体与客体结合后,作为受体的供电子部分或拉电子部分的供拉电子能力发生了改变,整个发色体系的电子结构重新分布,形成前后不同的基态,从而导致了吸收光谱、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变化,如发生蓝移或是红移。
由于其独特的化学及物理性能,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应用于化学传感器具备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现有技术中,已经有以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应用于铜离子或锌离子的化学传感器的报道。进一步拓展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的应用领域,具有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本发明所述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具有汞离子响应灵敏,选择性好,识别强度高,且不受杂金属离子干扰,实用价值高等优点,可以用于制备高选择性的汞离子化学传感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的应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二氨基马来腈衍生物,所述结构式如式(I)所示:
(I),
其中,Ar为独立的具有芳香性的基团,可独立的选自:
(1)苯基,其为未取代的或者用1或多个R1取代,
(2)多环芳基,其为未取代的或者用1或多个R1取代,
(3)杂环芳基,其为未取代的或者用1或多个R1取代,
R1独立选自:
(1)卤素,
(2)C1-4烷基,
(3)C1-4烷氧基。
优选地, 所述Ar独立选自:
(1)苯基,其为未取代的或者用1或多个R1取代,
(2)萘基,其为未取代的或者用1或多个R1取代,
(3)菲基,其为未取代的或者用1或多个R1取代,
(4)蒽基,其为未取代的或者用1或多个R1取代,
(5)芘基,其为未取代的或者用1或多个R1取代,
R1独立选自:
(1)卤素,
(2)C1-4烷基,
(3)C1-4烷氧基。
更优选地, 所述Ar独立选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203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