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深井压裂用陶粒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513890.6 | 申请日: | 2014-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93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周丽;牛成杰;杨晓平;陈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东新材料(遂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8/80 | 分类号: | C09K8/80;C04B35/10;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629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井 压裂用 陶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支撑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深井压裂用陶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天然气深井开采时,经常进行压裂处理,使含油气岩层裂开,油气从裂缝形成的通道中汇集而出。用石油支撑剂随同压裂液进入地层充填在岩层裂隙中,起到支撑裂隙不因应力释放而闭合的作用,从而保持高导流能力,使油气畅通,增加产量。
目前常用的石油支撑剂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密中强陶粒砂,在油气井的开采中深度大于4000米以上的多用中密中强的陶粒砂,但是当深度大于6000米时,其抗破碎能力衰减严重,不适于在超深井中应用;2、覆膜砂,覆膜砂是指在加热的基体(如陶粒、石英砂、坚果壳、玻璃球等)上覆膜一层或多层热固性树脂(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呋喃树脂、聚氨酯等),并同时固化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增强支撑剂,具有表面光滑、破碎率下降等优点,但是成本高;3、人造超深井专用陶粒砂,因其原料要求苛刻,90%以上原料依赖进口,原料成本高且资源有限;同时适用于生产超深井专用陶粒砂的工艺要比其它石油支撑剂复杂,国内传统的工艺流程是无法满足,因此超深井专用陶粒砂的成本在8000元/吨以上,而且产量少。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超深井压裂用陶粒及其制备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支撑效果好的压裂用陶粒。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深井压裂用陶粒,其原料由主组分和外加组分组成,其中
所述主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比为:
轻烧铝矾土 90~94%
铁红 3~5%
变性粘土 2~6%;
所述外加组分的添加量为主组分总质量的1~3%,所述外加组分为结合剂。
作为优选,所述超深井压裂用陶粒的主组分质量百分比为:
轻烧铝矾土 93%
铁红 4%
变性粘土 2%;
所述结合剂的添加量为主组分总质量的1%。作为优选,所述轻烧铝矾土中铝的质量百分含量大于84%。
作为优选,所述铁红中三氧化二铁的质量百分含量至少为95%。
作为优选,所述结合剂为变性淀粉。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述任一种超深井压裂用陶粒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原料按比例配好后,经球磨机研磨使粉料细度达到600目通过率在90%以上;
造粒后,在150-220℃下烘干得陶粒半成品;
筛分得到合格的陶粒半成品,在1420-1450℃高温下烧制得到成品的陶粒。
作为优选,得到的所述成品的陶粒满足30/50目的体积密度不小于1.80g/cm3,视密度不低于3.24,103MPa破碎率不大于5%,酸溶解度不大于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超深井压裂用陶粒及其制备方法提供了一种低成本、支撑效果好、抗破碎能力强的陶粒。原料价格低,且易于得到。采用该种原料制备陶粒的工艺简单,易于实施,可进行大量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超深井压裂用陶粒,其原料组成如下:
轻烧铝矾土(铝的质量百分含量为85%)92kg,铁红5kg,变性粘土3kg,变性淀粉(外加组分)2kg。
制备步骤如下:
将原料按比例配好后,经球磨机研磨使粉料细度达到600目通过率在90%以上;
造粒后,在150℃下烘干得陶粒半成品;
筛分得到合格的半成品,在1430℃高温下烧制得到成品的陶粒。
得到的成品的陶粒30/50目的体积密度为1.92g/cm3,视密度为3.34,103MPa破碎率为4.74%,酸溶解度为4.89%。实施例2
超深井压裂用陶粒,其原料组成如下:
轻烧铝矾土(铝的质量百分含量为85%)94kg,铁红4kg,变性粘土2kg,变性淀粉1kg。
制备步骤如下:
将原料按比例配好后,经球磨机研磨使粉料细度达到600目通过率在90%以上;
造粒后,在180℃下烘干得陶粒半成品;
筛分得到合格的陶粒半成品,在1450℃高温下烧制得到成品的陶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东新材料(遂宁)有限公司,未经安东新材料(遂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138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