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丙烯组合物和聚丙烯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13443.0 | 申请日: | 2014-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04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刘宣伯;郭梅芳;邵静波;蔡小光;李娟;黄红红;施红伟;任敏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14;C08L23/16;C08L2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丙烯 组合 材料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丙烯组合物和聚丙烯材料。所述聚丙烯组合物含有抗冲聚丙烯以及均聚聚乙烯,所述抗冲聚丙烯含有均聚聚丙烯和共聚聚丙烯弹性体,以所述聚丙烯组合物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抗冲聚丙烯的含量为50‑75重量%,所述均聚聚乙烯的含量为25‑50重量%,且所述均聚聚乙烯在190℃下、2.16kg载荷作用下的熔融指数为5‑7g/10min。由本发明提供的聚丙烯组合物得到的聚丙烯材料具有优异的抗应力发白性能以及较高的断裂伸长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丙烯组合物以及一种聚丙烯材料。
背景技术
目前,等规聚丙烯树脂(iPP)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电子器件、医药、半导体部件、家用器皿、纺织等领域。然而,等规聚丙烯树脂的冲击强度(尤其是低温冲击强度)较低,从而使得其应用受到了较大限制。迄今为止,增加等规聚丙烯低温韧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引入弹性体、橡胶等材料,这些材料能够与聚丙烯形成多相材料,从而显著提高聚丙烯的冲击强度。然而,与此同时,弹性体、橡胶等材料的引入使得聚丙烯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应力发白,影响制品外观。对于聚丙烯/橡胶多相体系而言,控制好抗应力发白性能尤为重要。
例如,CN101180357A公开了一种聚丙烯组合物,该聚丙烯组合物含有65-77重量%的结晶聚丙烯、8重量%至小于13重量%的乙烯和丙烯的弹性体共聚物以及10-23重量%的聚乙烯。尽管由该聚丙烯组合物得到的聚丙烯材料具有一定的抗应力发白性能(抗应力发白值对应于从76cm高度落锤冲击造成的发白区的直径至多为1.7cm,并且从20cm高度落锤冲击造成的发白区的直径至多为1.2cm),但是效果仍然不够优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其断裂伸长率较低。
又如,CN101058655A公开了一种耐应力发白及应力开裂填充改性聚丙烯组合物,其由57-75份聚丙烯树脂、5-10份增韧剂、15-25份填充改性剂、5-8份聚乙烯、0.2-1.0份热稳定剂、0.1-1.0份光稳定剂和0.1-10份加工助剂组成,且所述增韧剂为聚烯烃弹性体,所述填充改性剂为滑石粉和碳酸钙的复配体系。然而,由该聚丙烯组合物得到的聚丙烯材料的抗应力发白性能仍然不够优异,并且其断裂伸长率也较低。
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兼具有优异的抗应力发白性能和较高的断裂伸长率的聚丙烯材料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由现有的聚丙烯组合物得到的聚丙烯材料的抗应力发白性能较差且断裂伸长率较低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聚丙烯组合物以及由聚丙烯组合物得到的聚丙烯材料。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丙烯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丙烯组合物含有抗冲聚丙烯以及均聚聚乙烯,所述抗冲聚丙烯含有均聚聚丙烯和共聚聚丙烯弹性体,以所述聚丙烯组合物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抗冲聚丙烯的含量为50-75重量%,所述均聚聚乙烯的含量为25-50重量%,且所述均聚聚乙烯在190℃下、2.16kg载荷作用下的熔融指数为5-7g/10min。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聚丙烯材料,所述聚丙烯材料由上述聚丙烯组合物熔融共混并成型得到。
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在聚丙烯组合物中,将抗冲聚丙烯的含量控制在50-75重量%,并将均聚聚乙烯的含量控制在25-50重量%,同时将均聚聚乙烯在190℃下、2.16kg载荷作用下的熔融指数控制在5-7g/10min,能够显著改性由所述聚丙烯组合物得到的聚丙烯材料的抗应力发白性能并提高其断裂伸长率。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将上述特定的抗冲聚丙烯以及均聚聚乙烯按照特定的含量配合使用,能够形成明显的取向结构,这种结构对抗应力发白性能的改善以及断裂伸长率的提高非常有利。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134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闭孔发泡无卤阻燃PP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高强度离合器拔杆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