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衬不锈钢复合管成型打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513298.6 | 申请日: | 2014-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88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世昌 |
| 主分类号: | B21D39/04 | 分类号: | B21D39/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63000 黑龙江省大***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衬 不锈钢 复合管 成型 打压 设备 及其 操作方法 | ||
1.一种内衬不锈钢复合管成型打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包括内侧不锈钢复合管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两部分组成;
内侧不锈钢复合管生产设备,包括机座(1),其特征在于:机座(1)的平台上两端设有相对布置的进给油缸(4),进给油缸(4)的活塞相对布置,进给油缸(4)的活塞相对方向连接打压头(5),每个打压头(5)内侧位置设有举升油缸(2),举升油缸(2)固定与机座(1)底部,两个举升油缸(2)平行竖直设置且举升油缸(2)的两中心线与两个进给油缸(4)共同的中心线在一个平面内且相互垂直,举升油缸(2)的活塞顶部连接定位托板(8),机座(1)的平台上两侧分别设有举升行程开关(9)和进给行程开关(10),其中一个进给油缸(4)和打压头(5)上中心开有打压孔(6)与进给油缸(4)的活塞外部连通连接高压软管(7),两举升油缸(2)内侧设有给料平台(3)与机座(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成型打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举升油缸(2)的定位托板(8)上平面呈V形结构,两个举升油缸(2)的距离取决于:两个定位托板(8)的内侧距离大于被加工的碳钢管的长度,两个定位托板(8)的外侧距离小于被加工的不锈钢管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成型打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举升油缸(2)的定位托板(8)工作位置时,定位托板(8)的位置与举升行程开关(9)接触,进给行程开关(10)的位置取决于:当两个进给油缸(4)的活塞伸入被加工的不锈钢管内后,进给油缸(4)的活塞的台阶触碰进给行程开关(10),进给行程开关(10)和举升行程开关(9)的位置可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成型打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打压头(5),包括进给油缸(4),进给油缸(4)的活塞前端连接打压头(5),打压头(5)的环形槽内设有密封活塞(12),密封活塞(12)与进给油缸(4)的活塞之间设有密封件,密封活塞(12)有台阶轴与限位头(15)的沉孔间隙配合连接,密封活塞(12)和限位头(15)的配合面之间的环槽内依次设有两个密封圈(16)和一个挡环(17),限位头(15)的沉孔与密封活塞(12)的端部之间的空隙内设有弹簧(14),限位头(15)与进给油缸(4)的活塞之间通过密封螺栓连接,密封活塞(12)底部与进给油缸(4)的活塞之间的活塞室外壁上开有旁通孔连接高压管(7)。
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成型打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与密封活塞(12)外圆柱表面配合的进给油缸(4)的活塞的端部为不锈钢定位环(11),不锈钢定位环(11)外圆柱表面螺纹连接碳钢定位环(13)。
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内衬不锈钢复合管成型打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密封圈(16)的直径在于:自然状态下的密封圈(16)外直径与所被密封的不锈钢管内径密封连接,塑性变形后的密封圈(16)与膨胀后的不锈钢管内径密封连接。
内衬不锈钢复合管成型打压设备的操作方法,首先将碳钢定位环(13)与不锈钢定位环(11)之间的距离调整到按设计图纸规定的不锈钢管长于碳钢管的部分L(18)的二分之一的长度,将两侧的进给行程开关(10)调整到碳钢管的长度,将举升行程开关(9)调整到所生产的不锈钢管规格的中心位置,按照设计图纸给定的不锈钢管和碳钢管之间的膨胀间隙选择相应的密封圈(16)和挡环(17)安装到打压头(5)上,检查高压软管、打压泵,准备工作完成;
将碳钢管套在不锈钢管外面,两侧留露出部分保持均匀,套好的管子放在给料平台(3)上,首先将套好的管子推到举升托板(8)的V形口内,开启举升油缸(2)至举升油缸停止,此时,举升托板(8)应将不锈钢管对准打压头(15),开启进给油缸(4),进给油缸(4)的不锈钢定位环(11)顶住不锈钢管两端部,碳钢定位环顶(13)在碳钢管两端部,密封圈(16)应进入碳钢管两端内侧,进给油缸(4)停止,将高压软管(7)通入水压,水压从零升到0.2Mpa,停止升压,观察泄漏情况,管子表面无泄漏,水压降低小于0.002Mpa/分钟即可判断无泄漏,继续升压至4MPa,保持4~5分钟,提升压力至4.5MPa,水压降低小于0.002Mpa/分钟即可判断产品合格,泄压,密封活塞(12)在弹簧(14)的作用下退回,进给油缸(4)退回,将成品卸下完成本次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世昌,未经李世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1329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