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箔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510455.8 | 申请日: | 2014-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697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 发明(设计)人: | 佐川英之;藤户启辅;佐藤巧;黑田洋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32B15/01 | 分类号: | B32B15/01;B32B33/00;B32B37/15;B32B3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钟晶;於毓桢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铜箔 表面处理层 铜系金属 铜系金属材料 耐氧化性 亲和性比 外观色调 非晶层 制造 金属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铜箔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铜箔耐氧化性优异,能够维持铜系金属材料所具有的优异的外观色调,且操作性优异。一种铜箔(10),其具备含有铜作为主要成分的铜系金属板(1)以及设于铜系金属板(1)上的表面处理层(2),所述表面处理层(2)具有含有与氧的亲和性比铜高的金属和氧的非晶层,铜系金属板(1)和表面处理层(2)的总厚度小于0.55mm。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箔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由裸铜形成的铜箔由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氧化,表面会变成红褐色至黑色,外观变差。此外,由镀Sn铜形成的铜箔为灰色,外观不好。
因此,需要一种具有耐氧化性、能够维持铜系金属材料所具有的外观色调的铜箔。
以提高铜、铜合金部件的耐腐蚀性为目的,存在下述方法:在铜材的表面上实施锌(Zn)镀覆后,进行加热处理,使锌(Zn)扩散,从而形成锌(Zn)浓度为10~40%的铜-锌(Cu-Zn)的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还有通过镀覆等在铜系部件的表面上形成镍(Ni)等的层的方法。
此外,近年来,还有下述报告:非晶合金由于具有原子紧密堆积的结构而显示优异的耐腐蚀性(参照专利文献2~6)。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2-0403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2007/10849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04520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17608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1-059198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0-1636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判明了:即使使用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铜系部件,例如在用作环境温度、或环境温度和工作温度相结合的温度达到100℃以上的汽车、或车辆用的动力和信号传输用电缆导体的情况下,制品所需要的要求性能、即对于高温下长时间使用的耐氧化性,仍然无法让人十分满意。
此外,如果在铜箔的表面上形成镍(Ni)等的层,则铜箔变厚变硬,因此,柔性降低,操作性变差。
此外,专利文献2~6中记载的非晶合金必须为利用多种金属元素合金化而成的材料,因此存在制造工序复杂化的缺点,对于使用不进行合金化的锌元素形成非晶层的技术尚未进行充分的研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铜箔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铜箔耐氧化性优异,能够维持铜系金属材料所具有的优异的外观色调,且操作性优异。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下述[1]~[9]的铜箔及其制造方法。
[1]一种铜箔,其具备含有铜作为主要成分的铜系金属板以及设于前述铜系金属板上的表面处理层,所述表面处理层具有含有与氧的亲和性比铜高的金属和氧的非晶层,前述铜系金属板和前述表面处理层的总厚度小于0.55mm。
[2]根据前述[1]中记载的铜箔,前述铜系金属板的一面或两面上设有前述表面处理层。
[3]根据前述[1]或前述[2]中记载的铜箔,前述非晶层进一步含有从前述铜系金属板扩散出的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金属株式会社,未经日立金属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104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