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清洗夹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00521.3 | 申请日: | 2014-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24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叶鑫;蒋晓东;黄进;刘红婕;孙来喜;周信达;王凤蕊;周晓燕;耿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08B11/02 | 分类号: | B08B11/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何邈 |
地址: | 6219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清洗 夹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密光学元件的洁净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净清洗或腐蚀夹持装置,适合多种规格、各种口径的元件的夹持。
背景技术
随着高功率激光技术的发展,在激光系统中,对光学元件的抗激光损伤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损伤产生的根源即为光学损伤前驱,这些光学损伤前驱一般由光学元件抛光时产生的缺陷组成。光学损伤前驱的密度和种类高度依赖于光学元件的抛光和处理过程。他主要包括光敏杂质,表面裂纹,激光诱导损伤点等。如果在光学元件正式投入使用之前经行一系列的清洗,将延长元件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运行成本,因此,光学元件的洁净清洗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经济价值。
在光学元件的洁净清洗工程中,超声波清洗以操作简单、清洗效率高和易于实现批量化操作而被广泛的采用。采用特殊的夹持装置可以使元件在清洗液中保持特定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超声波清洗的可控性和清洗后的效果。
目前常用的清洗夹持装置内部结构复杂,在超声波清洗过程中复杂的结构中容易残留清洗液残渣于光学元件表面;另外,由于目前常用的清洗夹持装置常常由金属材料制备,金属材料在清洗过程中也会扩散至清洗液中,进一步污染被洗元件;尤其是在腐蚀性清洗液环境下,金属材料进一步受到限制。针对上述缺点,我们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避免上述缺点设计了一种新的清洗夹持装置,可以大幅度提升光学元件的洁净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洁净度要求较高的光学元件的超声清洗夹持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清洗夹持装置,用于在清洗过程中夹持光学元件,包括框架,所述的框架包括横向吊装梁、承重梁、纵向吊装梁I、纵向吊装梁II、上夹持梁I、上夹持梁II、下夹持梁I、下夹持梁II,所述的上夹持梁I、上夹持梁II、下夹持梁I、下夹持梁II构成四边形结构,其中,所述的上夹持梁I上设置定位机构I,所述的下夹持梁II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定位机构I相对应的可调固定机构I,所述的上夹持梁II上设置定位机构II,所述的下夹持梁I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定位机构II相对应的可调固定机构II,所述的定位机构I、定位机构II、可调固定机构I、可调固定机构II分别沿周向夹紧固定光学元件。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定位机构I、定位机构II、可调固定机构I、可调固定机构II分别具有V形槽夹持结构,所述的V形槽夹持结构包括用于承载光学元件的接触表面、底部的引流槽。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定位机构I、定位机构II、可调固定机构I、可调固定机构II的V形槽夹持结构的引流槽倾斜于水平方向。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定位机构I和定位机构II分别设置在上夹持梁I、上夹持梁II的中心位置。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下夹持梁I和下夹持梁II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通孔,所述的通孔两侧分别设置有螺孔;所述的可调固定机构I、可调固定机构II包括带有螺杆的V形槽夹持结构、定位螺母、调节螺杆I和调节螺杆II,所述的带有螺杆的V形槽夹持结构通过通孔安装在下夹持梁I和下夹持梁II上;所述的调节螺杆I和调节螺杆II通过螺孔安装在下夹持梁I和下夹持梁II上。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吊装梁、承重梁、纵向吊装梁I、纵向吊装梁II、上夹持梁I、上夹持梁II、下夹持梁I、下夹持梁II一体成型。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整体或者部分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备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夹持装置的上夹持梁I和上夹持梁II上的V形槽结构单一,清洗过程中无任何位置有清洗残渣残留,而且随着元件被提出液面,液体被夹持装置和元件有效引下;下夹持梁I和下夹持梁II上的固定机构具有上下调节功能,适用于不同口径和不同规格的光学元件的清洗,而且将复杂的固定机构置于下夹持梁可以有效避免残留的清洗残渣的污染元件;V形槽的设计使整个光学元件在清洗过程中,夹持装置与光学元件线接触,有效的避免清洗残渣的残留和有利于光学元件被提出液面时液体沿着光学元件的侧边引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清洗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发明中定位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发明中V形槽夹持结构示意图;
图4描述了图3中V形槽夹持结构对光学元件夹持效果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005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Cookie的单点登录轻量级实现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变电站绝缘柱清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