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倾转旋翼无人直升机过渡段的飞行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495971.8 | 申请日: | 2014-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606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8 |
| 发明(设计)人: | 浦黄忠;甄子洋;郜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 |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倾转旋翼 无人 直升机 过渡 飞行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倾转旋翼无人直升机过渡段的飞行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最优预见控制的飞行控制方法,属于飞行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倾转旋翼机是一种混合飞行器,既可以像固定翼飞机那样前飞,同时也可以像直升机那样实现垂直起降和悬停。倾转旋翼机的特殊性能,扩展了其在军用和民用中使用范围。美国“Eagle Eye”是目前正在研制的一款倾转旋翼无人直升机。
倾转旋翼机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技术难点:一方面,飞机控制方式和飞行模式比较复杂,增加了过渡段的模型描述难度,既有空气舵控制又有拉力矢量控制,不仅有直升机模式、固定翼模式,又存在直升机模式和固定翼模式之间的切换过程。另一方面,在模式切换过程中飞行器气动力特性极其复杂,而且发动机短舱倾转时有较强的俯仰耦合以及俯仰/沉浮运动耦合,气动力干扰严重,飞机稳定性差。因此,如何使飞机稳定地完成倾转旋翼机模式间的切换对于安全飞行尤其重要。而倾转旋翼无人直升机对飞行控制系统的要求相比有人倾转旋翼机更为苛刻。
针对倾转旋翼机过渡段的研究,特别是过渡段控制方案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的控制方法。除了多数的经典控制方法外,Dr.Anthony J.Calise和Rolf T.Rysdyk提出了自适应非线性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网络和模型结合。然而,这些控制方法往往只利用了系统过去和现在的信息。但对于飞机控制来讲,未来轨迹信息是实现规划和设计的。预见控制不仅考虑系统当前的信息,还根据系统的未来信息来决定当前的控制方案,因此可以改善系统的控制性能。
目前,预见控制已成功应用在一些领域。如机械装置主动制振时,可应用预见控制在振动产生前或干扰信号出现前就加入控制作用,使控制能量减少很多;又如在机床、机器人等的路径跟踪控制中,由于路径大都事先知道,应用预见控制可大大减少轨迹跟踪误差。而在飞行器控制技术领域的应用很少。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倾转旋翼无人直升机过渡段的飞行控制方法,融合可预见的期望轨迹和期望速度等信息,完成倾转旋翼无人直升机模态之间的安全切换。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以上功能,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倾转旋翼无人直升机过渡段的飞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用最优预见控制通过融合系统运动方程约束、可预见的理想状态以及最优性能指标约束信息,对倾转旋翼无人直升机过渡段的飞行进行控制;具体方法为:
首先对倾转旋翼无人直升机过渡段建立非线性模型,然后在不同短舱倾角下配平线性化得到状态空间描述的线性方程;
其次,基于线性模型,设计最优预见控制器,控制过渡过程中的飞行速度、高度和姿态角;
最后为倾转旋翼无人直升机在不同短舱倾角之间形成平滑过渡设计惯性延迟式淡化器。
具体的讲,所述不同短舱倾角状态为βM的0°:15°,15°:30°,30°:45°,45°:60°,60°:75°,75°:90°;在βM为15°、30°、45°、60°、75°、90°,建立对应于上述六个阶段的倾转旋翼无人直升机过渡段的线性模型,分别表示为{{A1,B1,C1,D1},{A2,B2,C2,D2},…,{A6,B6,C6,D6}};其中,上述Ai、Bi、Ci、Di分别表示线性模型的系统矩阵,所述每一阶段的{Ai,Bi,Ci,Di}包括纵向模型{Ailon,Bilon,Cilon,Dilon}和横侧向模型{Ailat,Bilat,Cilat,Dilat}。
作为一种优选,当所述短舱倾角不超过45°时,倾转旋翼无人直升机过渡段的纵向方式为总距δc和纵向周期变距δlon联合控制,横侧向为横向周期变距δlat和纵向差动周期变距δdlon联合控制;则前三个阶段的纵向控制律形式为
X0(k)=[*u *w *q u w q θ H]T,R(k)=[u w q]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959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