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屏幕自动调节护眼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491016.7 | 申请日: | 2014-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99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 发明(设计)人: | 孙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浩 |
| 主分类号: | G09G5/02 | 分类号: | G09G5/02 |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刘述生 |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屏幕 自动 调节 护眼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件系统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屏幕自动调节护眼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个人电脑越来越普及,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脑了,电脑在带给你各种便利的时候,也带来了一负面的影响甚至是伤害健康。在生理层面上,最容易受伤的首先就是眼睛,尤其在夜间对着刺眼的屏幕,长久下来必会为眼睛健康埋下隐患,同时对睡眠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屏幕自动调节护眼系统,能够随着一天的时间变化自动调整电脑显示器屏幕的色温,从而尽可能减少屏幕对眼睛所带来的疲劳感并提高睡眠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屏幕自动调节护眼系统,安装在电脑中,包括色温调整控制模块、地理位置设置模块、屏幕渐变速度设置模块以及屏幕亮度调整模块,所述的色温调整控制模块分为三个区域,包括暖色调、中间调和冷色调,通过设置所述的地理位置设置模块、屏幕渐变速度设置模块以及屏幕亮度调整模块的系统参数控制色温调整控制模块的区域,从而控制电脑屏幕的色温自动调节。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屏幕自动调节护眼系统支持 Windows、Mac、Linux 和Android四大主流桌面操作系统。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暖色调为带红的白色,所述的中间调为白色,所述的冷色调为带蓝的白色。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屏幕渐变速度设置模块设置的渐变速度为快20s和慢1小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屏幕自动调节护眼系统,通过设置所述的地理位置设置模块、屏幕渐变速度设置模块以及屏幕亮度调整模块的系统参数控制色温调整控制模块的区域,从而控制电脑屏幕的色温自动调节,能够随着一天的时间变化自动调整电脑显示器屏幕的色温,从而尽可能减少屏幕对眼睛所带来的疲劳感并提高睡眠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屏幕自动调节护眼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屏幕自动调节护眼系统,安装在电脑中,包括色温调整控制模块、地理位置设置模块、屏幕渐变速度设置模块以及屏幕亮度调整模块,所述的色温调整控制模块分为三个区域,包括暖色调、中间调和冷色调,通过设置所述的地理位置设置模块、屏幕渐变速度设置模块以及屏幕亮度调整模块的系统参数控制色温调整控制模块的区域,从而控制电脑屏幕的色温自动调节。
上述中,所述的暖色调为带红的白色,所述的中间调为白色,所述的冷色调为带蓝的白色。
色温是表示光源光谱质量最通用的指标。一般用Tc表示。色温是按绝对黑体来定义的,光源的辐射在可见区和绝对黑体的辐射完全相同时,此时黑体的温度就称此光源的色温。
高色温光源照射下,如亮度不高则给人们有一种阴冷的气氛;低色温光源照射下,亮度过高会给人们有一种闷热感觉。光色的对比:在同一空间使用两种光色差很大的光源,其对比将会出现层次效果,光色对比大时,在获得亮度层次的同时,又可获得光色的层次。
其中,所述的屏幕渐变速度设置模块设置的渐变速度为快20s和慢1小时。
本发明提供的屏幕自动调节护眼系统支持 Windows、Mac、Linux 和Android四大主流桌面操作系统。
本发明揭示的屏幕自动调节护眼系统,通过设置所述的地理位置设置模块、屏幕渐变速度设置模块以及屏幕亮度调整模块的系统参数控制色温调整控制模块的区域,从而控制电脑屏幕的色温自动调节,能够随着一天的时间变化自动调整电脑显示器屏幕的色温,从而尽可能减少屏幕对眼睛所带来的疲劳感并提高睡眠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浩,未经孙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910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