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定于门上的红外感应提示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490138.4 | 申请日: | 2014-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50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 发明(设计)人: | 袁广民;杨晶;李锡铭;张坤;饶逸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5B45/10 | 分类号: | E05B45/10;E05B17/10 |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吕湘连 |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门上 红外 感应 提示 装置 | ||
发明名称: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于门上的红外感应提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于门上的红外感应提示装置,属于红外自动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的门大多数都是通过钥匙打开的。在使用时,部分人容易出现将门打开后忘记取下钥匙的行为。在一些光线昏暗、照明设备不好的楼道里,人们在开门时不仅会感到难以找到锁孔,同时更易发生将钥匙遗漏在门锁上的行为。目前,市面上出现的一些智能锁可以比较好地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智能锁是指区别于传统机械锁,在用户识别、安全性、管理性方面更加智能化的锁具。门禁系统中锁门的执行部件。智能锁使用非机械钥匙作为用户识别ID的成熟技术,如:指纹锁、虹膜识别门禁、磁卡、射频卡、TM卡。
由于绝大多数智能锁不使用钥匙开门。所以使用者不需要担心开门会将钥匙遗漏。但是智能锁的价格普遍偏高,而且若要使用智能锁需要更改门的内部构造或是直接更换装有智能锁的门,目前这样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智能锁没有被广大用户所接受。
发明目的:
目前市面上的多数智能锁存在价格偏高以及不便于安装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智能锁没有被广大用户所接受。为减少生活中开门者用钥匙开门后未将钥匙拔出就进入屋内的现象并为开门者在黑暗中开门提供便利,本发明提出一种固定于门上的红外感应提示装置,本装置在钥匙插入门锁的时候会发出提示音,在黑暗中有人靠近时会驱动发光二极管点亮门锁的位置。本发明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廉、提示效果明显以及不需改变门的构造就可使用等特点。
本发明提出一种固定于门上的红外感应提示装置,包括对射式光电传感器、人体热释红外传感器、比较放大电路、音乐芯片、喇叭、发光二极管和电源;整个装置固定于门上;对射式红外传感器检测钥匙是否插入锁孔,钥匙插入锁孔时阻隔对射式红外传感器红外光路,对射式红外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过比较放大电路输出以驱动音乐芯片并使喇叭发声;人体热释红外传感器检测附近是否有人,附近有人时,其人体热释红外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经过比较放大电路输出以驱动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源为对射式光电传感器、人体热释红外传感器、比较放大电路、音乐芯片、喇叭、发光二极管供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当钥匙插入锁孔时本发明会发出提示音,在黑暗中有人靠近时会本发明会驱动发光二极管照亮门锁的位置。与市面上的众多带提示功能的智能门锁相比,本发明体积小、成本低廉、功耗低,可通过3M双面胶固定于门上从而保证可以广泛运用于大部分的门而不需要改变门的内部结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红外感应提示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红外感应提示装置实现功能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外观示意图
图中,100——对射式红外传感器;102——人体热释红外传感器;104——比较放大电路;106——音乐芯片;108——喇叭;110——发光二极管;112——电源;114——封装装置。
具体方式:
一种红外感应提示装置,使用时参阅图3,将本装置固定于门上。参阅图1,本装置包含:对射式红外传感器100、人体热释红外传感器102、比较放大电路104、音乐芯片106、喇叭108、发光二极管110、电源112、封装装置114,封装装置114可以具有不同的外形和材质。本装置工作流程参阅图2,对射式红外传感器100检测钥匙是否插入锁孔,钥匙插入锁孔时阻隔对射式红外传感器100红外光路,对射式红外传感器100将信号输出到比较放大电路104。比较放大电路104将输入的信号放大并输出到音乐芯片106。音乐芯片106控制喇叭108工作发声。人体热释红外传感器102检测附近是否有人并将信号输出到比较放大电路104。比较放大电路104将输入的信号放大并输出到发光二极管110。为了便于使用,各部分都安装在封装装置114上。电源112为对射式红外传感器100、人体热释红外传感器102、比较放大电路104、音乐芯片106、喇叭108、发光二极管110供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901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RFID标签电控锁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筛分机的筛子防尘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