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终端待机状态下通过音量键调用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87282.2 | 申请日: | 2014-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39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包容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包容 |
主分类号: | G06F9/44 | 分类号: | G06F9/44;G06F3/02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300 湖南省株***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终端 待机 状态 通过 音量 调用 客户端 应用程序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移动终端待机状态下通过音量键调用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待机状态下进入某个应用程序的方法,一般需要用户不断地层层点击后再进入目标应用程序,这种方法过程繁琐,查找应用程序较为麻烦;也有在待机状态下利用简单的手势可以做到准确识别,以此进入客户端程序,例如公开号为CN 103995665 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在待机状态进入应用程序的实现方法、系统;也有在待机状态下通过指纹识别来进入客户端应用程序,例如公开号为CN 103279411 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基于指纹识别进入应用程序的方法和系统。利用指纹识别和手势识别进入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识别率低的情况,而导致用户需频繁输入指纹或手势(或手写输入)才能进入客户端应用程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待机状态下通过音量键调用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方法和系统,能够在待机状态下通过利用音量键的按压操作来调用相应的客户端应用程序,识别率高,提升用户的手机体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终端待机状态下通过音量键调用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创建各种控制方式的字符模板数据库;
步骤2:移动终端待机状态下,用户进行音量增加键和/或音量减少键的按压操作,识别出用户输入的与音量增加键和/或音量减少键的按压操作相对应的字符数据;
步骤3:将所述字符数据与字符模板数据库中的字符模板比对,若所述字符数据与字符模板数据库中的字符模板相匹配,则验证成功,否则验证失败,流程结束;
步骤4:验证成功后,载入并打开与字符模板相关联的用户预设的客户端应用程序。
步骤1中,字符模板数据库创建的具体过程包括:
a、移动终端处于客户端程序预设模式时,接收并识别用户输入的音量增加键和/或音量减少键的按压操作;
b、将用户输入的音量增加键和/或音量减少键的按压操作识别为字符输入并将输入的字符形成字符模板,将所述字符模板与用户预选择的客户端应用程序相关联;
c、将所述输入的字符及字符与用户预选择的客户端程序相关联信息存储至本地存储文件夹,创建字符模板数据库完成。
其中,识别用户输入的音量增加键和/或音量减少键的按压操作包括对音量增加键的按压操作为第一字符输入、对音量增加键的按压操作为第二字符输入以及由音量增加键和/或音量减少键任意组合按压操作形成的混合字符输入。
其中,所述字符模板包括有第一字符模板、第二字符模板以及由第一字符和第二字符任意组合形成混合字符模板。
一种移动终端待机状态下通过音量键调用客户端应用程序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预设模式进入单元,用于进入预设模式;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音量增加键和/或音量减少键的按压操作;
识别模块,用于将用户输入的音量增加键和/或音量减少键的按压操作识别为字符输入;
处理模块,用于将识别模块识别出的用户输入的字符形成字符模板,同时将所述字符模板与用户预选择的客户端应用程序相关联;用于将所述输入的字符及字符与用户预选择的客户端程序相关联信息存储至本地存储文件夹;用于将所述字符数据与字符模板数据库中的字符模板比对;
验证模块,用于验证字符数据与字符模板数据库中的字符模板是否相匹配;
客户端应用程序启动模块,用于在验证模块验证模块验证成功后,启动并打开与字符模板相关联的用户预设的客户端应用程序;
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识别模块识别出用户输入的字符及字符与用户预选择的客户端程序相关联信息。
所述接收模块与识别模块连接,处理模块分别与识别模块、验证模块、存储模块连接,验证模块与客户端应用程序启动模块连接;
所述接收模块向识别模块单向通信,识别模块向处理模块单向通信,处理模块向验证模块单向通信,验证模块向客户端应用程序启动模块单向通信,处理模块与存储模块双向通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包容,未经陈包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872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