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菌的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77267.X | 申请日: | 2014-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2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3/22;C08L67/00;C08K13/06;C08K9/00;C08K3/34;C08K3/26;C08K3/22;C08K5/01;B29C47/92;A01P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6 | 代理人: | 魏秀莉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高分子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涉及一种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抗菌的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虽然很大,但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单元的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通常由C、H、O、Si、N等少数几种元素构成,且都是有一种或几种简单的低分子化合物(结构单元)重复连接形成的。抗菌剂是具有抑菌和杀菌性能的物质或产品。抗菌剂作用在于影响微生物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各种籽实体的形成、细胞的透性、有丝分裂、呼吸作用、细胞膨胀、细胞原生质体的解体和细胞壁受损坏等,使微生物细胞相关的生理、生化反应和代谢活动受到干扰和破坏,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具有抗菌作用的高分子材料在一些特殊用途中会被广泛使用,如一些与人体接触的设备和仪器中,如果其表层的高分子材料为抗菌型,则会降低人体患病的风险。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由于常规的高分子材料中无抗菌成分,因此多数的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性能较差,在一些特殊需要具有抗菌作用的领域,限制了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因此需要一种具有良好抗菌作用的高分子材料。
技术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抗菌的高分子材料,所述的抗菌的高分子材料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聚乙烯 29-37份、
聚异丁烯 17-26份、
聚酯纤维 12-19份、
1-戊烯 5-11份、
碳酸二氢铵 3-9份、
氧化锌 4-8份、
硅酸钙粉 5-7份。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抗菌的高分子材料,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聚乙烯 32份、
聚异丁烯 22份、
聚酯纤维 17份、
1-戊烯 8份、
碳酸二氢铵 6份、
氧化锌 5份、
硅酸钙粉 6份。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抗菌的高分子材料,硅酸钙粉末目数为300目至400目。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抗菌的高分子材料,聚酯纤维分子量为15000至25000。
一种抗菌的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的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硅酸钙磨碎为300目至400目,备用;
(2)按重量取聚乙烯为29-37份、聚异丁烯为17-26份、聚酯纤维为12-19份、1-戊烯为5-11份,加热后搅拌均匀;
(3)按重量再添加碳酸二氢铵为3-9份、氧化锌为4-8份、硅酸钙粉为5-7份,加入后搅拌均匀;
(4)将上述搅拌均匀的原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螺杆各区的温度为:第一区175-185℃,第二区195-200℃,第三区210-220℃,挤压后为本发明的抗菌的高分子材料。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的高分子材料中添加了碳酸二氢铵、氧化锌和硅酸钙粉,有效地提高了高分子材料的抗菌效果,制备得到的高分子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到了85.5%至92.4%,同时其断裂强度为79.3MPa至84.6MPa,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和较高的断裂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1)将硅酸钙磨碎为300目至400目,备用;
(2)按重量取聚乙烯为32份、聚异丁烯为22份、分子量为15000的聚酯纤维为17份、1-戊烯为8份,加热后搅拌均匀;
(3)按重量再添加碳酸二氢铵为6份、氧化锌为5份、硅酸钙粉为6份,加入后搅拌均匀;
(4)将上述搅拌均匀的原料加入双螺杆挤出机,螺杆各区的温度为:第一区175-185℃,第二区195-200℃,第三区210-220℃,挤压后为本发明的抗菌的高分子材料。
实施例2
(1)将硅酸钙磨碎为300目至400目,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未经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772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