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74418.6 | 申请日: | 2014-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1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州科达化工燃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10 | 分类号: | C04B28/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围 |
地址: | 313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温 隔热 建筑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物中使用的材料统称为建筑材料。新型的建筑材料包括的范围很广,有保温材料、隔热材料、高强度材料、会呼吸的材料等都属于新型材料。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建筑材料可分为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结构材料包括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属、砖瓦、陶瓷、玻璃、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等;装饰材料包括各种涂料、油漆、镀层、贴面、各色瓷砖、具有特殊效果的玻璃等;专用材料指用于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热、保温、密封等。
建筑材料的保温效果对建筑材料的使用作用较大,保温效果较差,在建筑中使用后不能降低能源的消耗,不利于环保,因此需要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常规的建筑材料的保温和隔热效果较差,在建筑中使用后,不能有效的保温和隔热,浪费能源,因此需要一种具有较好的保温和隔热效果的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一种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一种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的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取硅酸钙粉为14~21份、花岗岩粉为8~17份、聚氨酯为15~19份、硅酸铝粉为17~25份、氧化镁为5~11份、矿物棉为7~13份、聚酯纤维为4~9份,将上述的各成分在搅拌罐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
(2)将步骤(1)制备得到的混合均匀后的复合材料注入到成型模具中,加压成型;
(3)将步骤(2)加压成型后的复合建筑材料再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75℃,烘干时间为3h,烘干后制备得到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取硅酸钙粉为18份、花岗岩粉为12份、聚氨酯为17份、硅酸铝粉为22份、氧化镁为8份、矿物棉为11份、聚酯纤维为6份,将上述的各成分在搅拌罐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
(2)将步骤(1)制备得到的混合均匀后的复合材料注入到成型模具中,加压成型;
(3)将步骤(2)加压成型后的复合建筑材料再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75℃,烘干时间为3h,烘干后制备得到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保温隔热建筑材料具有较高的保温和隔热效果,本发明的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015~0.028W/(m·K)。当硅酸钙粉为14~21份、花岗岩粉为8~17份、聚氨酯为15~19份、硅酸铝粉为17~25份、氧化镁为5~11份、矿物棉为7~13份、聚酯纤维为4~9份时,保温效果较好,当硅酸钙粉为18份、花岗岩粉为12份、聚氨酯为17份、硅酸铝粉为22份、氧化镁为8份、矿物棉为11份、聚酯纤维为6份时,制备得到的建筑材料保温效果最佳。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按重量取硅酸钙粉为18份、花岗岩粉为12份、聚氨酯为17份、硅酸铝粉为22份、氧化镁为8份、矿物棉为11份、聚酯纤维为6份,将上述的各成分在搅拌罐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
(2)将步骤(1)制备得到的混合均匀后的复合材料注入到成型模具中,加压成型;
(3)将步骤(2)加压成型后的复合建筑材料再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75℃,烘干时间为3h,烘干后制备得到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
实施例2
(1)按重量取硅酸钙粉为14份、花岗岩粉为17份、聚氨酯为19份、硅酸铝粉为17份、氧化镁为11份、矿物棉为7份、聚酯纤维为4份,将上述的各成分在搅拌罐中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备用;
(2)将步骤(1)制备得到的混合均匀后的复合材料注入到成型模具中,加压成型;
(3)将步骤(2)加压成型后的复合建筑材料再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75℃,烘干时间为3h,烘干后制备得到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州科达化工燃料有限公司,未经湖州科达化工燃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744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透镜抛光设备用夹持装置
- 下一篇:一种推进剂火焰组分采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