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卫星电缆轻量化建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72602.7 | 申请日: | 2014-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83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邓丁元;铁琳;沈靖;赵雄浩;江莉芬;孟宪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T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刘翠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卫星 电缆 量化 建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天器电缆网数字化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卫星电缆轻量化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CAD技术的发展,三维建模已经在各行业、各领域内成熟应用。在航天领域,特别是卫星许多分系统设计工作中已广泛采用三维建模手段。然而对于电缆网来讲,由于其具有接点信息复杂、接点数量庞大等特殊性,导致电缆建模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要求非常高,直接运用Pro/E进行卫星电缆三维建模存在一些困难。
随着卫星功能和结构越来越复杂,所涉及的电缆数量也不断增加,对电缆的长度和重量指标也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准确模拟电缆的空间走向,精确控制电缆的长度和重量。目前,缺少一种电缆三维建模方法,既能够满足电缆的长度、重量等指标要求,又能克服电缆三维建模对计算机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卫星电缆轻量化建模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卫星电缆轻量化建模方法,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Pro/E二次开发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统计多个电连接器规格,建立电连接器轻量化三维模型库,在Pro/E中建立电连接器轻量化三维模型;
步骤2,在计算机系统中,编制电缆接点表;
步骤3,将步骤2中编制的电缆接点表导入Pro/E中,利用Pro/E二次开发工具对电缆接点表信息进行转化,生成轻量化电缆接点表;
步骤4,在Pro/E中设计电缆走向路径;
步骤5,在Pro/E中读入轻量化电缆接点表,创建电缆轻量化三维模型;
步骤6,在Pro/E中分别对电连接器轻量化三维模型和电缆轻量化三维模型进行模型检查;
步骤7,在Pro/E中对电连接器轻量化三维模型和电缆轻量化三维模型进行自动装配。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电连接器轻量化三维模型包括安装坐标系、接线坐标系以及准确的外形尺寸和质量属性,忽略插针插孔等其他具体几何信息。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电缆接点表包括如下信息:导线规格、电缆编号、电缆起点以及电缆终点。
优选地,所述导线规格包括导线截面积和线密度。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轻量化电缆接点表是由步骤2中的电缆接点表将每个电连接器中的若干芯导线合并为一根电缆得到的,电缆截面积为若干芯导线的截面积之和,电缆线密度为若干芯导线的线密度之和。
优选地,所述轻量化电缆接点表包括电缆连接信息、电缆线规信息以及连接器信息。
优选地,所述步骤4具体为:在Pro/E中,利用二次开发工具中,将电缆卡箍布局到各个舱板上,将电缆卡箍上的两个控制基准点和单机电连接器的接线坐标系信息收集并用曲线连接,形成一个参考骨架模型,即电缆走向路径。
优选地,所述步骤7中,所述电连接器轻量化三维模型和电缆轻量化三维模型在Pro/E二次开发工具中通过坐标系对齐方式进行装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1、采用电连接器轻量化三维模型,可极大降低电缆设计对计算机硬件性能的要求;
2、用两个基准点来控制路径走向,避免了Pro/E单点控制引起的路径畸变,造成电缆建模失败。
本发明提供的卫星电缆轻量化建模方法,采用轻量化思想,保留电缆建模的主要信息,忽略次要无关信息,可极大降低电缆三维模型文件的大小,提高卫星电缆三维模型建模效率,精确控制电缆的长度和重量,提高卫星电缆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本发明可以简单快速的建立卫星电缆的三维轻量化模型,减小模型文件的大小,实现整星电缆网三维设计,提升设计质量和准确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发明卫星电缆轻量化建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建立的电连接器轻量化三维模型示意图;
图3为某舱板完成电缆路径设计模型图;
图4为Pro/E中读入轻量化接点表过程示意图;
图5为Pro/E中创建电缆轻量化模型过程示意图;
图6为Pro/E中生成的电缆轻量化模型示意图;
图7为模型自动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未经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726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