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效芯片液体冷却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472393.6 | 申请日: | 2014-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7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 发明(设计)人: | 郑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L23/473 | 分类号: | H01L23/473 |
| 代理公司: | 江苏纵联律师事务所 32253 | 代理人: | 蔡栋 |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芯片 液体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封装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多重功效的利用液体对芯片进行冷却的装置。
背景技术:
芯片作为电子器件的核心部件,所有的电子器件都离不开芯片,作为新一代的BGA、CSP封装芯片,其应用的范围更是十分的广泛。随着微电子封装技术的快速发展,封装芯片内的热流密度也在迅速增长,如奔腾Ⅳ热流密度最高达到100W/cm2。然而,目前所有散热器散热的对象都集中在芯片上,焊球作为封装芯片的关键部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一种多效芯片液体冷却装置可以同时对芯片和焊球进行散热处理,增加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效芯片液体冷却装置,以实现利用液体同时对芯片和焊球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效芯片液体冷却装置,包括芯片(12)、焊球(13)和PCB板(1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器式水箱(1)、冷却液腔(2)、冷却液(3)、冷却液注入口(4)、微泵吸口(5)、微泵(6)、微泵出口(7)、L型孔道(8)、支撑柱(9)、冷却液回流口(10)、微管道(11);
所述两个L型孔道(8)分别位于两个支撑柱(9)内;微泵(6)固定在散热器式水箱(1)上;微泵吸口(5)与冷却液注入口(4)连接;微泵出口(7)与微管道(11)的一个端口连接;微管道(11)的另一端口与冷却液回流口(10)连接;微管道(11)近两端口的垂直部位固定在L型孔道(8)中,微管道(11)中间部分形状为水平面内的U形并包围焊球(13);散热器式水箱(1)固定在支撑柱(9)上端;散热器式水箱(1)位于芯片(12)之上,并与芯片(12)之间留有间隙;支撑柱(9)的下端固定在PCB板(14)上;冷却液腔(2)开设于散热器使水箱(1)的底板内部并有一出口即为冷却液注入口(4);冷却液(3)充满整个冷却液腔(2)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启动微泵,微泵便将冷却液从冷却液腔中冷却液注入口吸出,使冷却液3沿着微管道向下流动至G1,然后在微管道中以倒U型流向G2,再向上经冷却液回流口流回冷却液腔中,往复循环,实现对芯片和焊球的冷却作用。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利用微泵提供动力,使冷却液在微管道内循环流动,通过将微管道以倒U形状布置在最外层焊球的外侧,并将散热器式水箱安置于芯片之上,这样可以大幅度的降低芯片和最外层焊球周围的热量,起到保护芯片和焊球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1—A为图1中A-A截面图;
图1—B为图1中B-B截面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的俯视图;
图中:1—散热器式水箱,2—冷却液腔,3—冷却液,4—冷却液注入口,5—微泵吸口,6—微泵,7—微泵出口,8—L型孔道,9—支撑柱,10—冷却液回流口,11—微管道,12—芯片,13—焊球,14—PCB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安装及使用过程如下。
在安装之前使上述零件处于分离状态。
利用线切割技术将散热器式水箱1的底部加工出冷却液腔2,作为冷却液3的储备装置。先将微管道11的中间部分以焊球矩阵的大小为依据加工成倒U型,并安放在焊球的外侧,如图1-B所示。将4个支撑柱9固定在PCB板14上,其中两个带有L型孔道8的支撑住按图1所示位于一侧,L型孔道8的截面图如图1-A所示。将微管道11的近两个端口的部分固定在L型孔道8中。将微管道11的两个端口分别接通微泵出口7和冷却液回流口10。将冷却冷3注满冷却液腔2。微泵6固定在散热器式水箱1上,并将微泵吸口5与散热器式水箱1的冷却液注入口4连接,如图2所示。最后将散热器式水箱1固定在支撑柱9上。完成所有的安装后,启动微泵6,微泵6便将冷却液3从冷却液腔2吸出使其便沿着微管道向下流动至G1,然后以倒U型流向G2,再向上经冷却液回流口11流回冷却液腔2中,往复循环,实现对芯片12和焊球13的冷却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723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梯次传扭吸振组合联轴器
- 下一篇:一种联轴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