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468969.1 | 申请日: | 2014-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88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 发明(设计)人: | 罗向东;刘丽;李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A43B13/18 | 分类号: | A43B13/18 |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李罡 |
| 地址: | 71002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触点 分散 逐级 减震 鞋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底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
背景技术
鞋底的减震性能是影响鞋类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运动鞋在减震设计方面,结构设计的美观性多于其实用性,而且减震鞋的设计多注重产品本身的功能作用,而忽略了人这一主体的存在,有些甚至限制了人体自身的减震系统。还有一些产品只注重局部的减震,局限于后跟部位,造成运动的能量回归差,减震性能不够完善。因而,结合足部减震系统的基本力学特征设计一种结构优良的鞋底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依据足部缓冲震动的基本力学特征,得出能够维护足部减震系统的鞋底减震结构,提高减震效果。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触点分散逐级减震鞋底,自上而下包括鞋底内底和鞋底外底,其特征在于:
鞋底内底和鞋底外底之间设置有若干双减震单元;
双减震单元由上、下两个圆筒形的弹性元件套接组成,上部弹性元件设置于鞋底内底底面,下部弹性元件设置于鞋底外底顶面。
上部弹性元件的直径略小于下部弹性元件的直径,分别为小弹性元件和大弹性元件,大弹性元件套于小弹性元件外。
大弹性元件的高度优选为10mm-l4mm,小弹性元件的高度优选为6mm-l0mm,两者的壁厚均优选为2mm-3.5mm。
双减震单元包括承重双减震单元、支撑双减震单元、过渡双减震单元和辅助双减震单元;
承重双减震单元底面的直径优选为24mm-28mm,位于足部后跟部位;
支撑双减震单元底面的直径优选为16mm-20mm,位于大拇趾、第一跖、第三跖和踵心部位;
过渡双减震单元底面的直径优选为14mm-18mm,位于第二到第五趾以及第二、四、五跖部位;
辅助双减震单元底面的直径优选为10mm-14mm,位于足部腰窝部位外侧,设置前后两个。
鞋底内底和鞋底外底内均设置有中空的连通管道,与弹性元件的筒内空间连通;
连通管道始于足部后跟部位,经踵心部位后分为两路:
一路经足部腰窝部位外侧和第五跖部位后再分为两支,一支经过第五到一趾部位,另一支经过第四到一跖部位;
另一路再分为两支,一支经第一跖部位到大拇趾部位,另一支到第三跖部位。
大弹性元件和小弹性元件的筒壁呈螺纹状。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鞋底结构有大小弹性元件组成的减震单元,与整体由橡胶构成的鞋底相比,或者与由单个减震单元排列构成的鞋底相比,在受到压力时变形更大,吸收的震动更大,因此减震效果更好。
(2)减震单元的外壁上成型有螺纹,进一步增大了减震元件在受压时的变形量,即提高了减震元件的弹性,从而提高了减震鞋底的减震效果。
(3)减震单元内部中空,更进一步增大了减震元件在受压时的变形量,从而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减震鞋底的减震效果。
(4)减震单元在鞋底上依据足部缓冲震动的基本力学路线排列,能够维护足部减震系统。
本发明触点分散逐级减震的原理是:
第一级,置于后跟部位的承重双减震单元为第一梯队,起到的是承重作用,并在快速变向运动的开始阶段,利用足后跟部位的承重双减震单元将能量传导到该减震材料中储存起来。
第二级,安置于大拇趾、第一跖、第三跖和踵心部位的支撑双减震元件为第二梯队,在快速变向中期,鞋底由被动阻力用力过程逐渐向主动发力过程转变,该减震单元可以保证过渡的稳定和快速。
第三级,安置于第二到第五趾部位,以及第二、四、五跖趾部位的过渡双减震元件为第三梯队,在快速变向末期,反弹材料将储存的能量经减震单元向运动方向快速释放,实现力的传导。
第四级,安置于腰窝外侧部位的辅助双减震单元为第四梯队,起辅助支撑作用。
(5)本发明的减震鞋底可以将每一步的能量都储存下来,然后再回馈到下一步运动中去。在提供缓冲保护的同时,最大限度将每次蹬踏的能量转化为帮助移动的动力,使穿着者运动起来因此更加轻松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减震鞋底的结构图。
图2为减震鞋底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减震鞋底的俯视图。
图4为减震鞋底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鞋底布局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689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自动跟随箱包
- 下一篇:一种可调温防尘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