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管道定长生产加热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463925.X | 申请日: | 2014-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0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 发明(设计)人: | 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中管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63/10 | 分类号: | B29C63/10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 地址: | 350001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管道 定长 生产 加热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管道定长生产加热工艺。
背景技术
复合管道是以金属管模为基础 , 在外表面缠绕上纤维和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而生产出高强度复合管道。该工艺主要是高密度纤维按一定的交叉螺旋角精细复合,具有普通钢管的应有的力学性能,同时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能,且成本低于传统的钢管和塑料压力管。目前热成型管道生产都采用均等恒温加热,本加热采用分段不等温加热是根据复合工艺特殊性而决定的。现有的复合管道生产工艺中,尤其是金属管模外表面缠绕非金属复合材料时,对金属管模加热的温度沿管模方向都是同样的加热温度,然后金属管模的两端散热显然比其中部快,对整根管道采用同一加热温度,常常会导致两端温度偏低,采用分段不等温加热避免复合管道两端的粘结效果不如中部,使得整根复合管道性能不一致,存在差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合管道定长生产加热工艺,使得复合管道生产过程温度整体相同,最终产品性能稳定。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管道定长生产加热工艺,包括一金属管模,所述金属管模外表面缠绕非金属复合材料时,其两端的加热温度高于中部的加热温度。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管模两端的范围为金属管模的端面处往中间延伸300-500mm。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管模放置在两根相平行的转辊上,并被一转动机构驱使进而在转辊上转动,所述两根转辊的旁侧分别设置有加热装置,设置在金属管模两端的加热装置密度大于设置在金属管模中部的加热装置密度,所述加热装置与转辊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以使转辊的温度高于金属管模的温度。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装置为红外加热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管模两端的温度大于中部的温度30-50℃。
进一步的,所述非金属复合材料为纤维或热塑性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工艺通过在金属管模两端加设加热装置,以分段不等温加热的方式,使得金属管模在外表面缠绕非金属复合材料时,避免管模端部散热过快,使整根管道温度一致,不存在温度差,使得复合管道整体性能稳定,同时,转辊的温度高于金属管模温度,使得非金属复合材料不会粘结在转辊上。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中:1-金属管模,11-纤维,2-转辊,3-红外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复合管道定长生产加热工艺,包括一金属管模1,所述金属管模1在外表面缠绕纤维11时,其两端的加热温度高于中部的加热温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管模1两端的范围为金属管模的端面处往中间延伸300-50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管模1放置在两根相平行的转辊2上,并被一转动机构驱使进而在转辊2上转动,所述转辊2也随金属管模1而转动,所述两根转辊2的旁侧分别设置有红外加热装置3,设置在金属管道1两端的红外加热装置3密度大于设置在金属管模1中部的红外加热装置密度,所述红外加热装置3与转辊2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以使转辊2的温度高于金属管模的温度(5-20℃),进而避免纤维11粘附在转辊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管模两端的温度大于中部的温度30-50℃。
在本发明实施一中,通过在金属管模的两端设置更多的红外加热装置3 ,使得金属管模1两端的温度高于其中部的温度,金属管模1在转动机构的驱使下,在转辊2上转动,设置在转辊2旁侧的红外加热装置3对转辊2、金属管模1、纤维11同时加热,因红外加热装置3离金属管道1更近,使得转辊2的加热温度高于金属管模1的温度,进而避免了纤维11粘结在转辊2上,通过本工艺,使得复合管道在生产过程中,尤其是缠绕非金属复合材料时,性能稳定,使最终产品不会出现性能差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中管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中管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639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体多人用公交把手
- 下一篇:一种检测昆虫取食特性的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