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管预热装置及其应用、及一种钢管成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62712.5 | 申请日: | 2014-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59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骏;匡欢;王艳辉;汪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22/14 | 分类号: | B21D22/14;B21D37/16;F23D14/34;F23D14/4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陆明耀;陈忠辉 |
地址: | 2150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管 预热 装置 及其 应用 一种 成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管预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钢管预热装置及其应用、及一种钢管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钢瓶热旋压成型需要对钢管先进行加热至钢材锻造温度以上,一般需要将钢材加热至1100℃左右。壁厚低于12mm的钢管用中频加热炉加热在3分钟以内即可到达要求,壁厚超过12mm的钢管加热需要加热时间较长,而热旋压作业时间一般都在3分钟以内完成,壁厚超过12mm的钢管加热时间超出热旋压时间,生产中会出现旋压与钢管加热节拍不匹配的情况,容易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且加热及热旋压时间过长,导致产能浪费,同时影响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厚壁钢管热旋压过程中加热与旋压节拍不匹配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钢管预热装置及其应用、及一种钢管成型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钢管预热装置,所述钢管装载于运料台上,所述运料台设置于热旋压中频加热炉的入炉端,特别地,所述钢管预热装置包括设置于钢管的管口前侧的活动机架,
所述活动机架上设有一固定设置的活动气缸和一活动设置的移动架,所述活动气缸的伸缩端驱动连接所述移动架,所述移动架在所述活动机架上线性滑动,并且滑动方向与钢管的轴线方向相垂直,
所述移动架上设有一固定设置的移动气缸和一活动设置的移动基台,所述移动气缸的伸缩端驱动连接所述移动基台,所述移动基台在所述移动架上线性移动,并且移动方向与钢管的轴线方向一致,
所述移动基台上固定设置有加热枪,所述加热枪内具有烧嘴及供烧嘴点火的点火器,所述烧嘴连通有天然气管路和压缩空气管路,所述加热枪由所述移动架及移动基台驱动伸入至所述钢管的内腔进而开始加热或所述加热枪停止加热后由所述移动架及移动基台驱动退出于所述钢管的内腔。
优选的,所述钢管预热装置设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驱动连接活动气缸、移动气缸和加热枪。
优选的,所述活动机架上设有活动滑轨,所述移动架底部设有滑动滚轮,所述移动架的滑动滚轮活动设置于活动滑轨。
优选的,所述移动架上设有移动滑轨,所述移动基台底部设有移动滚轮,所述移动基台的移动滚轮活动设置于移动滑轨。
优选的,所述天然气管路延供气方向依次设有球阀、入口压力表、过滤器、减压阀、流量阀、电磁阀、安全阀、止回阀和出口压力表;压缩空气管路沿供气方向依次设有球阀、入口压力表、过滤排水器、干燥器、压力调节阀、流量阀、电磁阀、止回阀和出口压力表。
优选的,所述运料台的底部设有升降气缸。
优选的,所述加热枪的枪口具有圆周向均匀布置的六组长方形烧嘴。
钢管预热装置的应用,特别地,所述钢管预热装置应用于壁厚超过12mm钢管成型的气瓶。
钢管预热装置的钢管成型方法,特别地,包括如下步骤:
S1、移动步骤,移动架及移动基台运动,移动基台携带加热枪伸入钢管的内腔;
S2、预热步骤,点火器点火,天然气管路和压缩空气管路供气,烧嘴燃烧,加热枪工作,烧嘴燃烧天然气和压缩空气对钢管进行预热,使钢管达到400~500℃;
S3、退出步骤,移动架及移动基台运动,移动基台携带加热枪退出钢管的内腔;
S4、热旋压步骤,预加热完毕后的钢管进入热旋压中频加热炉进行加热及热旋压;
S5、冷却步骤,钢管经热旋压形成气瓶后冷却成型。
优选的,所述钢管的壁厚超过12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1.针对壁厚12mm以上的钢管,增设了前序预热装置,使钢管进入热旋压时,加热时间与旋压时间相匹配,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产能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
2.加热枪具有多轴向运动,加热后能远离中频加热炉,使加热枪不会受到损坏,且快捷方便,便于控制;
3.加热枪采用天然气和压缩空气混合燃烧,燃烧更充分,加热快捷、便利、无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钢管预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面示意图。
图3是天然气管路的示意图。
图4是压缩空气管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管预热装置及其应用、及一种钢管成型方法,降低了产能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中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627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机罩外板的冲压加工方法及其装置
- 下一篇:可提醒工人正确佩戴的安全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