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452799.8 | 申请日: | 2014-09-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52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 发明(设计)人: | 菅原保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87 | 代理人: | 张世俊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发光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相关申请案]
本申请案享有以日本专利申请案2014-65345号(申请日:2014年3月27日)作为基础申请案的优先权。本申请案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案而包含基础申请案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半导体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不断推进使半导体发光装置小型化而得的芯片大小器件的开发。这些器件包含从成长基板分离的半导体层、及覆盖半导体层的周围的树脂。而且,为了提高半导体层与树脂的粘着强度,较理想的是例如使氧化硅膜等绝缘膜介置在半导体层与树脂之间。然而,绝缘膜存在因其应力而导致半导体发光装置的制造良率下降的情况。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提高制造良率的半导体发光装置。
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装置包括半导体层、第一配线部、第二配线部、第一绝缘膜、及第二绝缘膜。所述半导体层具有第一侧、及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且包含第一导电型层、第二导电型层、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型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型层之间的发光层。所述第一配线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侧,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型层。所述第二配线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侧,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型层。所述第一绝缘膜设置在所述半导体层与所述第一配线部之间、及所述半导体层与所述第二配线部之间。所述第二绝缘膜与所述半导体层的所述第一侧相接,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绝缘膜不同的膜密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例示实施方式中的绝缘膜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3(a)及(b)是例示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4(a)及(b)是例示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装置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剖视图。
图5(a)及(b)是例示继图4之后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剖视图。
图6(a)及(b)是例示继图5之后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剖视图。
图7(a)及(b)是例示继图6之后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剖视图。
图8(a)及(b)是例示继图7之后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剖视图。
图9(a)及(b)是例示继图8之后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剖视图。
图10(a)及(b)是例示继图9之后的制造过程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同元件标注相同的符号。
图1是例示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装置1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例示实施方式中的绝缘膜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3(a)及(b)是例示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装置1的示意俯视图。图1是沿着图3(a)中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图3(a)及图3(b)是表示图1所示的半导体发光装置1的下表面侧的俯视图。图3(a)表示半导体发光装置1的下表面侧的去除构造体之后的面,与下述图5(b)的上表面对应。
半导体发光装置1具备包含发光层13的半导体层15。半导体层15具有第一侧15a、及第一侧15a相反的第二侧15b(参照图4(a))。另外,半导体层15包含第一导电型层(以下为n型层11)、及第二导电型层(以下为p型层12)。发光层13设置在n型层11与p型层12之间。
该例中,将第一导电层设为n型层、第二导电型层设为p型层而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一导电层设为p型层,将第二导电型层设为n型层。
如图5(a)所示,半导体层15的第二侧15b具有包含发光层13的部分(以下为发光区域15e)、及不包含发光层13的部分(以下为非发光区域15f)。发光区域15e是半导体层15中积层着发光层13的部分。非发光区域15f是半导体层15中未积层发光层13的部分。发光区域15e成为能够将发光层13发出的光提取到外部的积层构造。
半导体层15的第二侧15b被加工成凹凸形状。该凹凸形状的凸部为发光区域15e,凹部为非发光区域15f。在该例中,发光区域15e在第二侧15b包含p型层12,且在p型层12的表面设置p侧电极16。非发光区域15f包含n型层11,且在n型层11的第二侧15b的表面设置n侧电极17。
进而,半导体发光装置1包括设置在第二侧15b的p侧配线部41(第二配线部)及n侧配线部43(第一配线部)。p侧配线部41包含p侧配线层21、及p侧金属支柱23,且经由p侧电极16而电连接于p型层12。n侧配线部43包含n侧配线层22、及n侧金属支柱24,且经由n侧电极17而电连接于n型层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527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金属层的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翻片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