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侦测物体接近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448688.X | 申请日: | 2014-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983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碧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普柯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60 | 代理人: | 成丽杰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侦测 物体 接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领域,特别是指应用于电子装置上,用于侦测物体接近的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等,一般采用触摸屏。然后,该等触摸屏功耗较大,且在使用者打电话时,容易与人体相接触而使得触摸屏上的一些功能被误触发,从而引起误操作。因此,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移动通信设备的正面安装一光学接近传感器,通过判定人脸与设备之间的距离来判断并决定关闭或开启移动通信设备触摸屏的显示或触摸屏上相应的功能,以达到防止误触或省电的目的。
请参阅图1所示,为现有的光学接近传感器应用于移动通讯装置上的结构及工作示意图,其中该接近传感器包括一发光器件42(通常为红外光LED)及感光器件43(通常为光学传感器),并且发光器件42与感光器件43外围设有一壳体41,并且壳体41内部设有阻挡壁411,从而防止发光器件42发射的光线直接照射到感光器件43上。另外,该壳体41在对应发光器件42与感光器件43的位置设有开口(未标号),该开口内分别设有透镜48与49。再者,在具体使用时,如使用在手机上时,该发光器件42与感光器件43上方还覆盖有一透明盖板40。
发光器件42所发出的光线可分为三部分,其中主要的部分的光线的路径如标号45所示,该光线是穿透过透明盖板40而照射在反射面44(如使用者的脸部)后,经反射面44反射而再照射到感光器件43上。第二部分的光线的路径如标号46所示,其在壳体41的上表面410及透明盖板40的下表面401之间多次反射而照射到感光器件43上。第三部分光线的路径如47所示,其为在透明盖板40的上、下表面400、401之间多次反射,最后再照射至感光器件43上。通常第二与第三部分的光线业界通常称之为串扰(Crosstalk)。
对于其中判断物体(如人脸)是否接近的方法,现有技术通常是设定一阈值,利用从感光器件获取的数值与该阈值相比较,从而判断物体是否接近。此种方法的不足是上述设定的阈值是固定的,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存在串扰,即图1所示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的光线也会照射到感光器件上,从而令感光器件所获取的感光值改变,可能造成误判。
对上述的问题,专利号为201210139955.6的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对阈值进行校准的方法,但其过程复杂,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诚然,业界也有通过在安装有此光学接近传感器的电子装置在出厂时,在该电子装置前面并无反射物体时读取此时的感光值,并将此感光值作为噪声值存储在系统软件或该电子装置的非易失存储器中,在实际工作时,将该光学接近传感器的感光值减去此噪声值,以得到的值再与一阈值比较,从而判断是否有物体接近,此种方式的不足是电子装置在厂时需增加一检测噪声值的工序,从而不利于降低电子装置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侦测物体接近的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干扰光造成误判或增加电子装置生产成本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实施本发明的侦测物体接近的方法,利用一侦测物体接近的装置侦测物体是否接近,该侦测物体接近的装置至少包括发光器件、感光器件及设于发光器件与感光器件之间的阻挡壁,其中感光器件包括第一、第二、第三感光单元,此三个感光单元呈直线并依次远离阻挡壁设置,利用上述的侦测物体接近的装置侦测物体接近的方法如下步骤:
接收该三个感光单元的感光值;
当第三感光单元的感光值大于第一及第二感光单元的感光值之和时,将此时第一、第二、第三感光单元的感光值进行存储,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原始值;
当第二感光单元的感光值大于第三感光单元的感光值时,取得此时的第一、第二、第三感光单元的感光值进行存储,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参考值;
将第一、第二、第三参考值分别减去第一、第二、第三原始值得到第一、第二、第三目标值;
将第一、第二、第三目标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一有效值;
将该有效值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并判断物体是否接近。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其中将第一、第二、第三目标值进行加权平均是通过如下公式进行:0.5*第一目标值+0.5*第二目标值+0.25*第三目标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普柯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未经艾普柯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486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