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记录头及磁记录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448664.4 | 申请日: | 2014-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23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04 |
| 发明(设计)人: | 鸿井克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 主分类号: | G11B5/31 | 分类号: | G11B5/31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陈海红;段承恩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记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磁记录头及磁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增加磁记录装置的记录密度,提出了高频率磁场辅助记录方式。在高频率磁场辅助记录方式中,通过对磁记录介质施加高频率磁场,使磁记录介质上的磁记录层的反转磁场(反向磁场)减少。由此,能够使用具有高矫顽力(Hc)和高磁各向异性能量(Ku)的磁记录层来增加记录密度。
公开有在该高频率磁场的产生源使用自旋转矩振荡器的技术。高频率磁场从自旋转矩振荡器的振荡层产生。为了产生强度大的高频率磁场且提高长期可靠性,希望高效地将自旋转矩施加于振荡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降低驱动电流且提高了自旋转矩振荡器的长期可靠性的磁记录头及磁记录装置。
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具备:磁盘相对面,其与磁记录介质相对;主磁极,其具有主磁极顶端部且将记录磁场施加于磁记录介质;第1自旋注入层,其配置在主磁极的前侧;振荡层,其配置在主磁极的后侧;以及中间层,其将振荡层与第1自旋注入层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磁记录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滑块与磁记录介质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从磁盘相对面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时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的制造工序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对第1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4是从磁盘相对面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时的示意图。
图15是从磁盘相对面观察第3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时的示意图。
图16是从磁盘相对面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时的示意图。
图17是从磁盘相对面观察第5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时的示意图。
图18是从磁盘相对面观察第6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时的示意图。
图19是从磁盘相对面观察第7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磁记录头具备:磁盘相对面,其与磁记录介质相对;主磁极,其具有主磁极顶端部且将记录磁场施加于磁记录介质;第1自旋注入层,其配置在主磁极的前侧;振荡层,其配置在主磁极的后侧;以及中间层,其将振荡层与第1自旋注入层电连接。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磁记录装置的示意图。
在磁记录装置500中,在壳体418中配置有磁记录介质300。磁记录介质300具有圆盘(盘)状的形状,通过搭载于滑块400的磁记录头200及磁再现头250记录信息或使信息再现。主轴马达(旋转部)414使磁记录介质300绕图1所示的磁记录介质300的周向旋转。后述的自旋转矩振荡器100构成磁记录头200的一部分。
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412通过臂406和悬架404使滑块400移动至磁记录介质300上的预定的位置。悬架404起到通过弹簧的力将滑块400按压于磁记录介质300上的作用。
电源408供给驱动自旋转矩振荡器100、磁记录头200及磁再现头250的电力。在此,驱动的方法根据被驱动的零件而不同,既可以是以使得恒定的电流流动于负载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恒定电流驱动,也可以是以使得恒定的电压加载于负载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恒定电压驱动,没有特别限定。
控制部416对电源408、音圈马达412及主轴马达414进行控制。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滑块400与磁记录介质300的示意剖视图。
磁记录介质300通过主轴马达414向图2的纸面左侧行进。因此,滑块400相对地向图2的纸面右侧行进。将滑块400的行进侧称为前侧,将磁记录介质300的行进侧称为后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486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