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常压连续预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46807.8 | 申请日: | 2014-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30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8 |
发明(设计)人: | 姚日生;纵秋瑾;王淮;何红波;邓胜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D21B1/36 | 分类号: | D21B1/36;D21C3/02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木质 纤维素 生物 常压 连续 预处理 工艺 | ||
1.一种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常压连续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干燥的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切碎至1~10cm;
(2)将SO3微热爆连续预处理设备预热至40~80℃,加入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通入一定量的SO3气体,于40~80℃下常压处理0.5~3h;
(3)将步骤(2)中处理后的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加入稀碱液,于40~90℃下处理0.5~3h,过滤并水洗至中性,烘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常压连续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O3微热爆预处理采用连续式操作,将秸秆等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连续投入反应器中,并连续逆向通入SO3气体,处理后的秸秆也连续地从反应器尾部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常压连续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O3微热爆连续预处理设备包括连续进料系统、抽风装置、头部密封、筒体、电磁加热线圈、保温层、轮带、料仓、原电气控制柜、托轮、齿轮传动装置、支撑装置、SO3导气管、螺带、空心中心轴、出料斗、大齿圈、尾部密封、支架、废气处理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SO3微热爆连续预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续进料系统设置在筒体的头部,所述的出料系统设置在筒体的尾部;所述的连续进料系统采用双挡板阀结构,保证进料口的密封性;所述的抽风装置可以定时定量地抽走筒体内空气,保证一定的负压,使SO3气体连续畅通地输入筒内;所述的筒体与电磁加热线圈之间设有保温层;为保证筒体旋转,其外壁设置有齿轮传动装置;为解决旋转电磁感应线圈的供电和控制,在进料斗的一端设置原电气控制柜;所述的传动装置采用直齿圆柱齿轮;所述的支撑装置使用托轮和挡轮结构,托轮为两个并排,与筒体中心线成60°角;所述的螺带焊接在筒内壁,随着筒体旋转可以扬起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并使其向前推进;所述的SO3导气管从设备尾部进入筒体,导气管从出料斗上部穿过,焊接在出料斗上;所述的出料斗用支架固定在操作面上;所述的筒体头部和尾部都设有密封装置,保证筒体与两端连接的相对转动,防止气体的泄露;所述的SO3导气管在中心轴内延伸至约筒体长度的30%~70%,保证气的扩散速度;所述的空心中心轴的底部均匀开有小孔,是气体扩散至筒体的通道;所述的废气处理装置用于吸收抽出的气体中的SO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SO3微热爆连续预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的尺寸为长径比L/D≥1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SO3微热爆连续预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上装有SO3浓度检测仪、温度及压力等检测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SO3微热爆连续预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加热除了电磁感应加热外,还可用热流体、电加热或联合应用等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SO3微热爆连续预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可倾斜放置,加料端抬高,其与地面夹角β在0°~30°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常压连续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O3微热爆连续预处理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设备预热:启动电磁感应线圈对筒体进行预热,并使筒体以要求的转速旋转,使筒内温度保持在40~80℃;
(2)加料:从设备头部的进料口以一定的速度持续加入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物先经过并以一定的速度逆向通入SO3气体,气体通过中心轴上的小孔扩散至筒体内部;
(3)反应:物料在筒体内被螺带以一定的速度向前推进,回转过程中不断被扬起分散,充分与SO3气接触,并定时定量的抽走部分空气,使筒内保持负压;
(4)放料:在设备尾部的出料口设置封闭料仓,当料仓满载时,关闭出料口,将料仓内物料转移后,料仓放回原处,打开出料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4680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