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46568.6 | 申请日: | 2014-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31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晓伟 |
主分类号: | C09J175/04 | 分类号: | C09J175/04;C09J153/02;C09J11/04;C09J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氨酯 网络 树脂 热导性 粘合剂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组合物,特别涉及一种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
背景技术
传统采用金属材料为热导性材料,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由于它的低导热性能,使其不能替代金属作为热导性材料。
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如果具有导电性,将大幅度扩展其应用领域。例如导热性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可以广泛应用于粘合剂、自动化控制、结构材料以及各种功能材料的结合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人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从而完成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
具体而言,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包括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C60材料、SBS热塑性弹性体和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
更具体而言,以质量份计,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包括77-83份的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22-38份的热导性C60材料、12-24份的SBS热塑性弹性体和5-9份的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
在本发明的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中,作为一种改进,其中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的加入量优选为79份。
在本发明的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中,作为一种改进,其中热导性C60材料的加入量优选为28份。
在本发明的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中,作为一种改进,其中SBS热塑性弹性体的加入量优选为17份。
在本发明的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中,作为一种改进,其中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的加入量优选为8份。
本发明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将上述组分进行均匀混合,共融,即可得到本发明的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
本发明的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和导热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应该理解,这只是对本发明的示例性例举,而非用来限制本发明,更非意图限制本发明如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以质量份计,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包括77份的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22份的热导性C60材料、12份的SBS热塑性弹性体和5份的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
其制备方法如下:将上述组分进行均匀混合,共融,即可得到本发明的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
实施例2
一种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以质量份计,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包括83份的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38份的热导性C60材料、24份的SBS热塑性弹性体和9份的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
其制备方法如下:将上述组分进行均匀混合,共融,即可得到本发明的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
实施例3
一种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以质量份计,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包括79份的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28份的热导性C60材料、17份的SBS热塑性弹性体和8份的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
其制备方法如下:将上述组分进行均匀混合,共融,即可得到本发明的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
实施例4
一种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以质量份计,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包括78份的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25份的热导性C60材料、20份的SBS热塑性弹性体和6份的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
其制备方法如下:将上述组分进行均匀混合,共融,即可得到本发明的所述聚氨酯互穿网络树脂热导性粘合剂材料。
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用途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意欲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也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修改和/或变型,所有的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晓伟,未经王晓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465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