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电陶瓷的驱动放大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41037.8 | 申请日: | 2014-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428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发明(设计)人: | 徐立松;李佩玥;葛川;尹志生;隋永新;杨怀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F3/45 | 分类号: | H03F3/45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22210 | 代理人: | 陶尊新 |
地址: | 130033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电 陶瓷 驱动 放大 电路 | ||
1.一种压电陶瓷的驱动放大电路,由差分输入电路、电压放大电路和电流放大电路组成;其特征是,所述差分输入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压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压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流放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流放大电的输出端串联电阻后与压电陶瓷组成RC充放电电路给压电陶瓷供电;
所述的差分输入电路由耗尽型MOS管Q6、电阻R6、由分晶体管Q1_A和分晶体管Q1_B组成的差分对管Q1、高压晶体管Q2和Q3、由三极管Q4_A和三极管Q4_B组成的电流源三极管Q4、电阻R1、电阻R2、电阻R3以及二极管D1组成;所述电压放大电路由可变电阻R4、可变电阻R5、晶体管Q5、耗尽型MOS管Q7和R7组成;所述电流放大电路由高压MOS管M1、高压MOS管M2、电阻R8、电阻R9和电阻R10组成;
所述耗尽型MOS管Q6的源极串联电阻R6作为差分输入电路的恒流源,所述分晶体管Q1_A和分晶体管Q1_B的发射极相连并与恒流源的输出端相连,差分对管Q1_A和Q1_B的基极分别作为差分输入电路的同向输入端和反向输入端,分晶体管Q1_A和分晶体管Q1_B的集电极分别连接高压晶体管Q2和Q3的发射极;所述高压晶体管Q2和高压晶体管Q3基极相连,集电极分别连接电流源三极管Q4_A和Q4_B的集电极,所述高压晶体管Q2的集电极作为差分输入电路的反向输出端,高压晶体管Q3的集电极作为差分输入电路的同向输出端;所述电流源三极管Q4_A和Q4_B的基极相连后与三极管Q4_A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电流源三极管Q4_A和Q4_B的发射极分别串接电阻R1和R2最终接在正电压源VCC上;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正电压源VCC相连,另一端串联二极管D1后与耗尽型MOS管Q6组成的恒流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与电阻R3连接的一端作为稳定电压输出端连接于高压晶体管Q2和高压晶体管Q3的基极;
所述晶体管Q5的发射极串联可变电阻R4后与正电压源VCC连接,所述晶体管Q5的基极作为输入端与差分输入电路的反向输出端相连,晶体管Q5的集电极串联可变电阻R5与耗尽型MOS管Q7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耗尽型MOS管Q7的源极串联R7作为电压放大电路的恒流源;
所述高压MOS管M1和高压MOS管M2的漏极分别与正电压源VCC和负电压源VSS相连,栅极分别作为电压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串接电阻R8和R9后接在可变电阻R5的两端,所述高压MOS管M1和高压MOS管M2的源级相连并作为电流放大电路的输出端,同时所述输出端与电阻R10串联后用于驱动压电陶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电陶瓷的驱动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晶体管Q1_A和Q1_B选择型号为SMM2212的晶体管,高压晶体管Q2和Q3选择型号为CZTA44的高压三极管,电流源三极管Q4_A和Q4_B选择型号为BCM62B的镜像电流源三极管,晶体管Q5为FZT560高压三极管,耗尽型MOS管Q6和Q7为CPC5603耗尽型MOS管,高压MOS管M1和M2分别为IXTA10N60P及IXTH10N60高压MOS管;电阻R1至电阻R3、电阻R6至R9为贴片电阻;电阻R10为大功率的电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4103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颈腰椎间盘病防治用膝关节垫
- 下一篇:一种鼻窦支架以及输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