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39360.1 | 申请日: | 2014-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17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川上高广;町田一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2D1/187 | 分类号: | B62D1/187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朱美红;李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其在具备倾斜-伸缩调整功能的转向装置中,能够可靠地进行安装着转向轴杆的内管的紧固及解除。
背景技术
一般,在汽车的转向装置中具备倾斜-伸缩调整机构。作为这样的转向装置的一般的构造之一,已经由申请人开发的转向装置作为专利文献1而存在。它是由安装在车体侧的固定托架、旋转自如地支承转向轴杆的内管、将该内管在轴向上可滑动地支承的外柱、和通过该外柱将上述内管紧固的紧固机构构成的构造。
在专利文献1中,在外柱的抱持主体部上,沿着其轴向形成有狭缝状的分离部。并且,在抱持主体部的内周侧抱持着内管,形成在外柱的分离部部位的两紧固部可以通过紧固工具将上述分离部的间隔缩窄。这样,上述内管被抱持主体部紧固,能够进行倾斜-伸缩调整时的锁定。
[专利文献1]特开2010-254290号公报。
图8是表示专利文献1等的以往技术的外柱的主要的结构的概略图。在专利文献1中,分离部遍及从抱持主体部的前方侧到后方侧而形成。并且,在抱持主体部的轴向前方侧端部,存在内壁面沿着周向连续的圆周支承部〔参照图8(A)〕。
该圆周支承部为在分离部的形成区域中在其宽度方向两端缘彼此以桥形状连续的部位。通过该圆周支承部,将抱持主体部的分离部在周向上加强。
但是,当通过紧固工具及两紧固部将上述分离部的宽度方向两端缘的间隔扩缩时,上述圆周支承部成为阻力件,在该圆周支承部的形成部位,分离部不能扩缩。因此,如果将两紧固部通过紧固工具紧固,则如表示以往技术的图8(B)所示,分离部在轴向上圆周支承部的相反侧变窄,随着向圆周支承部侧前进而变得难以变窄,在圆周支承部形成部位不变窄。
因而,由抱持主体部的内周侧与内管的外周侧的接触带来的保持力在轴向上在圆周支承部侧和相反侧出现差异,有紧固性稍稍牺牲的情况,在这一点上还留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目的(技术课题)是,在具备倾斜-伸缩调整机构的转向装置的外柱中、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由紧固工具对内管的紧固动作,并且能够使外柱对于内管的紧固状态进一步提高。
所以,发明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反复专心地进行了研究,结果,通过使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由固定托架、外柱和紧固工具构成,所述外柱由摆动自如地安装在该固定托架上并将内管抱持的抱持主体部、沿着该抱持主体部形成的狭缝部、沿着在该狭缝部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狭缝边缘的轴向形成的紧固部、将上述两紧固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构成,所述紧固工具将该外柱的上述两紧固部的间隔扩缩,上述连结部向上述狭缝部形成区域的外方侧突出。
通过使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实施方式中,上述连结部沿着上述狭缝部的轴向延伸形成。通过使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或第2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连结部的上方,在与上述抱持主体部之间形成有空隙部。
通过使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由固定托架、外柱和紧固工具构成,所述外柱由摆动自如地安装在该固定托架上并将内管抱持的抱持主体部、沿着该抱持主体部形成的狭缝部、沿着在该狭缝部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狭缝边缘的轴向形成的紧固部、将上述两紧固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构成,所述紧固工具将该外柱的上述两紧固部的间隔扩缩,上述外柱的上述连结部朝向上述狭缝部形成区域的外方且下方侧突出形成。通过使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或第4实施方式中,上述连结部呈圆弧形状。
在本发明中,两紧固部沿着在上述狭缝部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狭缝边缘的轴向形成。并且,两紧固部通过连结部连结,该连结部为向上述狭缝部形成区域的轴向外方侧突出的结构。
通过这样的结构,当将两紧固部通过紧固工具紧固时,由该紧固带来的载荷向两紧固部及连结部传递,但特别由于连结部如上述那样位于狭缝部的形成区域的外方侧,所以紧固载荷容易集中在连结部。因此,主要是连结部变形,连结部不会成为妨碍紧固工具的紧固的阻力,能够使两紧固部顺畅地接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393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