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护罩总成以及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437166.X | 申请日: | 2014-08-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6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 发明(设计)人: | 古婷;陈涛;侯金;孙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B77/00 | 分类号: | F02B7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护罩 总成 以及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护罩总成。本发明还涉及具有上述护罩总成的汽车。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发动机护罩1覆盖在汽车发动机的上方,一方面可保护汽车发动机,防止雨水侵入,另一方面可隔离来自汽车发动机的热量和噪声。
目前,大部分车型的发动机护罩1采用球头式固定,即通过球头螺栓和球头套的卡接固定,此种结构在安装时只需按压发动机护罩1,将球头螺栓压入球头套,拆卸时,将发动机护罩1上拉,使球头套和球头螺栓脱离即可,操作简单方便。然而,对于某些车型,汽车发动机相对于车身的前围钣金2在竖直方向间隙δ较小,发动机护罩1在安装和拆卸时竖直方向的空间不足,球头螺栓无法进入或脱离球头套,造成了无法安装和拆卸的局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护罩总成,其在汽车发动机相对于车身的前围钣金在竖直方向间隙较小时,也可方便安装和拆卸。本发明还提供了具有上述护罩总成的汽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护罩总成,包括护罩本体,所述汽车发动机的缸体靠近车身前围钣金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有柱体,所述缸体靠近所述车身前端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沿车身的纵向分布并间隔预设距离,所述第二支架设有球头螺栓,所述护罩本体设有球头套和钢卡,所述球头螺栓卡入所述球头套,所述柱体卡入所述钢卡,且所述钢卡设有允许所述柱体沿水平方向脱出的导向板。
优选地,所述钢卡包括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内部设有容置空间,所述柱体卡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柱体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分布方向,所述导向板设置于所述弧形板远离所述球头套的一侧,所述导向板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柱体的半径。
优选地,所述钢卡包括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内部设有容置空间,所述柱体卡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柱体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分布方向,所述导向板设置于所述弧形板靠近所述球头套的一侧,所述导向板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柱体的半径。
优选地,所述柱体的半径为4mm,所述导向板的曲率半径为5mm。
优选地,所述柱体和所述球头螺栓均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柱体和所述球头螺栓均沿车身的横向分布。
一种汽车,包括汽车发动机的护罩总成,所述护罩总成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护罩总成。
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护罩总成,包括护罩本体,所述汽车发动机的缸体靠近车身前围钣金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有柱体,所述缸体靠近所述车身前端的一侧设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沿车身的纵向分布并间隔预设距离,所述第二支架设有球头螺栓,所述护罩本体设有球头套和钢卡,所述球头螺栓卡入所述球头套,所述柱体卡入所述钢卡,且所述钢卡设有允许所述柱体沿水平方向脱出的导向板。采用此技术方案,护罩总成与车身前端的引擎盖较大竖直间隙处采用球头式固定,护罩总成的安装和拆卸空间不受限制,而在护罩总成与车身前围钣金的竖直间隙较小处采用钢卡式固定,且通过在钢卡上设置允许护罩总成沿水平方向脱出的导向板,使其在汽车发动机相对于车身的前围钣金在竖直方向间隙较小时,也可方便安装和拆卸。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包括汽车发动机的护罩总成,该护罩总成具有上述的技术效果,包含该护罩总成的汽车也应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发动机护罩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护罩总成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连接的轴测图;
图3为本发明的护罩总成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连接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护罩总成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支架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支架的一个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支架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支架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9为图2中A部位的放大视图;
图10为图2中B部位的放大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导向板的实施例一的剖面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导向板的实施例二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371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