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方法以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32661.1 | 申请日: | 2014-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14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15 |
发明(设计)人: | 狄彼德;彦斯·贝肯;罗伯特·丁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11410 | 代理人: | 张思悦 |
地址: | 21551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电池 管理 系统 方法 以及 | ||
1.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所述车辆包括电池组以及用于容置电池组的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连接模块、第一检测模块以及通知模块;其中,
所述连接模块与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相连接,被配置为在接收到绝缘故障信号时控制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车辆的电动机的接线端子断开;
所述第一检测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连接模块控制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车辆的电动机的接线端子断开之后,检测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所述电池箱体之间的第一绝缘电阻并与预设的第一阈值相比较;
所述通知模块与所述第一检测模块连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绝缘电阻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通知车辆减少所述电池箱体内的凝结水;
所述第一检测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在减少所述电池箱内的凝结水后,检测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所述电池箱体之间的第二绝缘电阻并与第一阈值相比较;
所述连接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绝缘电阻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控制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车辆的电动机的接线端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绝缘电阻大于第一阈值时,产生并向车辆发送外部绝缘故障消息;在所述第一绝缘电阻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产生并向车辆发送内部绝缘故障消息,且在产生并向车辆发送内部绝缘故障消息之后,产生并向车辆发送通知信号,通知车辆减少所述电池箱体内的凝结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绝缘电阻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产生并向车辆发送内部绝缘故障消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模块被配置为通知车辆向所述电池箱体内的加热元件发送用于提高所述电池箱体内的温度的控制指令,以减少所述电池箱体内的凝结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模块被配置为通知车辆向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控制系统发送用于降低进入所述电池箱体内的气体的湿度,或提高进入所述电池箱体内的气体的温度的控制指令,以减少所述电池箱体内的凝结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检测模块,其与所述连接模块相连接,被配置为在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车辆的电动机的接线端子连接之后,检测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车辆底盘之间的第三绝缘电阻并与预设的第二阈值相比较,并且在第三绝缘电阻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向所述连接模块发送绝缘故障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在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车辆的电动机的接线端子连接之前,检测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所述电池箱体之间的第四绝缘电阻并与所述第一阈值相比较;
所述连接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四绝缘电阻大于第一阈值时,连接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车辆的电动机的接线端子;
所述通知模块进一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四绝缘电阻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向车辆发送内部绝缘故障消息。
8.一种油电混合动力车辆或者电动车辆,其包括:电池组和用于容置电池组的电池箱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电混合动力车辆或者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故障管理设备,用以接收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发送的故障消息。
10.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池管理方法,所述车辆包括电池组以及用于容置电池组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接收到绝缘故障信号时控制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车辆的电动机的接线端子断开;
在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车辆的电动机的接线端子断开之后,检测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所述电池箱体之间的第一绝缘电阻并与所述第一阈值相比较;
在所述第一绝缘电阻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通知车辆减少所述电池箱体内的凝结水;
在减少所述电池箱体内的凝结水之后,检测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所述电池箱体之间的第二绝缘电阻并与所述第一阈值相比较;
在所述第二绝缘电阻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电池组的正极或负极与车辆的电动机的接线端子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观致汽车有限公司,未经观致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3266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