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南方双季水稻高效利用氮肥的施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27408.7 | 申请日: | 2014-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55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唐海明;逄焕成;肖小平;李玉义;汤文光;汪柯;杨光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C21/00 | 分类号: | A01C21/0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 代理人: | 袁靖 |
地址: | 410125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南方 水稻 高效 利用 氮肥 施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氮肥的施肥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南方洞庭湖平原区域早稻、晚稻两熟产区的双季水稻高效利用氮肥的施肥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的粮食作物,湖南是我国双季稻主产区。洞庭湖平原区是湖南省的双季稻主产区,是湖南省也是我国商品粮主要的生产基地。特别是早稻-晚稻一年两熟轮作制这种典型的种植制度是洞庭湖平原区主要的粮食种植方式,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周年总产水平,这种轮作制下生产出来的粮食产品极大程度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该地区早稻一般在3月下旬播种,4月中下旬移栽,7月上、中旬收获;晚稻在6月中、下旬播种,7月中、下旬移栽,于10中、下旬收获,两季作物为一个轮作周期,其生育期占了一周年的2/3。其中肥料养分在粮食产量提高的过程中占有50%以上的贡献,因而早稻和晚稻这一轮作周期的施肥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氮素养分与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密切相关,是水稻等禾谷类作物从土壤中吸收数量最多的营养元素;氮肥也是水稻生产中最主要的外部投入,其投入通常占到外部总投入的35%以上。随着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增大,氮素化肥的生产和使用量急剧增加,水稻田的施氮量也越来越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农田氮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并未与化肥用量同步增长,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化学氮肥用量从763.9万吨增至2381.4万吨,增加了2.1倍,而粮食产量仅增加87%。据彭少兵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水稻生产氮肥用量是全球氮肥用量的37%,是世界氮肥第一消费大国,水稻平均氮肥施用量为180kg/hm2,比世界水平高出约60%。张福锁等研究表明,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稻施氮量普遍较高,氮肥投入量在150-400kg/hm2水平,其中江浙、上海、广东和湖南等省市的化学氮肥用量为250-350kg/hm2;而我国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仅为30%-35%,比发达国家低15-20个百分点。由于氮肥的大量投放及不合理施用,不仅导致边际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持续下降,而且严重威胁土体、水体的安全,带来了土壤酸化、温室气体排放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问题,而成为全球集约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研究开发一种能使氮肥得到有效合理利用、同时能提高双季水稻产量的施肥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目前氮肥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等弊端,提供一种南方双季水稻高效利用氮肥的施肥方法。通过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对早、晚稻进行合理的氮肥施肥,不仅能使氮肥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减少氮肥的浪费、节约生产成本,同时大大减少了由于氮肥浪费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且能够明显提高双季水稻的产量。因此,本发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南方双季水稻高效利用氮肥的施肥方法,在紫潮泥田条件下,早稻季氮肥施用量为150~170kg/hm2,晚稻季氮肥施用量为180~200.0kg/hm2;在红黄泥田条件下,早稻季氮肥施用量为157.5~170.0kg/hm2,晚稻季氮肥施用量为172.5~200.0kg/hm2;施用量均以纯氮量计,
在紫潮泥田条件下早稻季氮肥施用量分基肥和分蘖肥两次施肥,基肥和分蘖肥两次施用量的比例为6:4;晚稻季氮肥施用量分基肥、分蘖肥和穗肥三次施肥,基肥、分蘖肥和穗肥三次施肥量的比例为5:3:2;
在红黄泥田条件下早稻季氮肥施用量分基肥和分蘖肥两次施肥,基肥和分蘖肥两次施用量的比例为7:3;晚稻季氮肥施用量分基肥、分蘖肥和穗肥三次施肥,基肥、分蘖肥和穗肥三次施肥量的比例为5:4:1。
本发明优选早稻季氮肥施用量为160kg/hm2,晚稻季氮肥施用量为190kg/hm2;在红黄泥田条件下,早稻季氮肥施用量为165kg/hm2,晚稻季氮肥施用量为185kg/hm2;施用量均以纯氮量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未经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74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械式葵花采摘装置
- 下一篇:智能小麦宽苗带精密播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