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险片自动铆压机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425642.6 | 申请日: | 2014-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93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 发明(设计)人: | 冯志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常利来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65/60 | 分类号: | B29C65/60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英诺创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8 | 代理人: | 王美华 |
| 地址: | 2131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保险 自动 铆压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险片自动铆压机。
背景技术
保险片主要分为主体和金属引脚,而主体一般都为注塑封装,因为塑料跟金属引脚的融合度并不是很好,所以为了防止金属片从塑料封装中脱落,往往会在两者之间采用加强措施,现有技术中,是在金属引脚上开孔后,再将塑料融入到金属引脚的孔中,形成定位柱,在现实操作中,一般都是通过人工融化进行实现,这种纯手工的操作既耗费劳动力,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又会使得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现实生产中,也有一些比较简单的装置对其进行铆压,但是这种操作方式的工作效率也比较低。
在保险片的铆压过程中,一般都是一次性铆压,但是一次性的铆压很容易使保险片受到很大的震动而偏离位置,影响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节省劳动力,工作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的保险片自动铆压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保险片自动铆压机,包括底座和框架,所述框架固定在底座上,框架内设有压模组件,所述压模组件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固定在底座上,所述上模对应设置在下模上方,所述框架上方设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气杆穿过框架与上模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和下模相对的面上设有与保险片的主体相匹配的凹槽,所述上模的凹槽内设有两压柱。
为了使得定位更加准确,保险片包括主体和两片金属引脚,所述两片金属引脚上具有定位孔,所述两压柱的位置分别与两定位孔相对应。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所述两压柱为金属,两压柱与电热丝连接。
为了防止气缸的气杆过多地推送上模,从而对下模过分地挤压,所述气缸的气杆向下伸缩的最大距离与上模和下模之间的间距相等。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所述气缸与PLC连接,由PLC实现对气缸的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保险片自动铆压机通过采用气缸作为动力源,取代人力,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生产成本,通过PLC控制气缸,实现上模先对位,后铆压的操作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保险片自动铆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保险片自动铆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框架,3.电机,4.下模,5.上模,6.压柱。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保险片自动铆压机,包括底座1和框架2,所述框架2固定在底座1上,框架2内设有压模组件,所述压模组件包括上模5和下模4,所述下模4固定在底座1上,所述上模5对应设置在下模4上方,所述框架2上方设有气缸3,所述气缸3的气杆穿过框架2与上模5固定连接,所 述上模5和下模4相对的面上设有与保险片的主体相匹配的凹槽,所述上模5的凹槽内设有两压柱6。
为了使得定位更加准确,保险片包括主体和两片金属引脚,所述两片金属引脚上具有定位孔,所述两压柱6的位置分别与两定位孔相对应。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所述两压柱6为金属,两压柱6与电热丝连接。
为了防止气缸3的气杆过多地推送上模5,从而对下模4过分地挤压,所述气缸3的气杆向下伸缩的最大距离与上模5和下模4之间的间距相等。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所述气缸3与PLC连接,由PLC实现对气缸3的控制。
对保险片进行铆压,则将保险片的主体对应放置在下模4的凹槽内,然后启动电源,PLC控制气缸3,则气缸3的气杆推动上模5向下压,直到上模5凹槽内的压柱6抵靠在保险片主体上,此时气缸3在这位置停顿一下,然后PLC再控制气缸3,则压柱6在保险片的主体上压出两个凹陷,匹配定位孔,完成整个铆压过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保险片自动铆压机通过采用气缸3作为动力源,取代人力,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生产成本,通过PLC控制气缸3,实现上模4先对位,后铆压的操作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常利来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常利来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56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保温管一步法成型工艺
- 下一篇:超声波焊接汽车内饰顶篷吸音棉的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