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式固体热载体干馏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425465.1 | 申请日: | 2014-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4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 发明(设计)人: | 贲道春;王复光;倪文龙;储小虎;杨增旺;贲成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B49/16 | 分类号: | C10B49/16;C10B5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刘洪勋 |
| 地址: | 2266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固体 热载体 干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馏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固体热载体干馏系统。
背景技术
固体或有机物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的反应过程称为干馏,干馏的结果是生成各种气体、蒸气以及固体残渣,本发明主要是以油砂为主要干馏原料。干馏所得的含可燃固体产物残炭的渣称为半焦。
目前的固体热载体干馏系统,原料进入反应器、半焦从反应器进入半焦煅烧设备、热载体从半焦煅烧设备进入反应器都是通过物料本身作为密封介质,阻止反应器各进出料口油气的泄漏,如加拿大的ATP炉。但是在进出料过程中由于物料流量不稳定,料封形成不稳定,因而漏气量严重,收油率降低。对于细油砂的干馏,由于干馏渣粒度较细,用干馏渣作为热载体,在反应器中产生的扬尘很大,油气中的含尘浓度很高,增加了下道工序油气分离难度。特别是对于碳酸钙含量较高的油砂(如印尼步登岛油砂),在半焦煅烧的过程中碳酸钙分解的产物细度更细,更细的渣作为热载体进入反应器会使油气含尘浓度更高,油气分离更难。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不漏气、收油率高、油气分离容易的干馏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一体式固体热载体干馏系统,包括齿轮传动装置、前回转支承装置、后回转支承装置,还包括干馏装置、补热装置、冷却装置、油气除尘装置;
所述干馏装置包括进料装置、煅烧装置、反应装置、第一球阀组、第二球阀组、第三球阀组、过滤装置,所述第一球阀组、第二球阀组、第三球阀组固定连接在所述煅烧装置外,所述反应装置设在所述煅烧装置内,所述煅烧装置与所述反应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球阀组、第二球阀组、第三球阀组、反应装置与所述煅烧装置同轴同步旋转,所述反应装置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球阀组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球阀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煅烧装置连接,所述进料装置与第二球阀组的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二球阀组的另一端与所述反应装置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过滤装置设在所述煅烧装 置的末端,所述过滤装置与第三球阀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球阀组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反应装置连接;
所述补热装置与所述煅烧装置连接,用于补充所述煅烧装置煅烧所需的热量;
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煅烧装置的末端连接,用于冷却从过滤装置过滤出来的细渣;
所述冷却装置通过管道与补热装置连接,用于将通过冷却装置的热空气输送到补热装置;
所述油气除尘装置通过管道与反应装置、补热装置连接;
所述第一球阀组、第二球阀组、第三球阀组均由不少于3个球阀通过管道首尾连接成环状,所述球阀包括阀体和球,所述置于阀体内的球在阀体内跟随所述煅烧装置运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球阀组设在所述煅烧装置的前端,所述第二球阀组设在所述煅烧装置的中间,所述第三球阀组设在所述煅烧装置的后端。
优选的,所述补热装置为补热炉。
优选的,所述进料装置由料仓和料勺组成,所述料仓被固定连接在混凝土基础上,料勺与第二球阀组通过管道连接。
优选的,所述煅烧装置为耐高温的圆柱形筒体。
优选的,所述冷却装置为渣冷却器。
优选的,所述阀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T型轨道。
优选的,所述过滤装置为筛。
优选的,所述煅烧装置与所述反应装置通过支撑架连接。
优选的,所述补热装置与所述煅烧装置通过第一罩体连接,所述煅烧装置与冷却装置通过第二罩体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由于在半焦进入煅烧装置的通道、原料进入反应装置的通道、热载体进入反应装置的通道分别设置了第一球阀组、第二球阀组、第三球阀组,在物料通过通道的过程中,由于球阀组跟随着反应装置与所述煅烧装置同轴同步旋转,旋转过程中球阀在重力的作用下轮流打开和关闭,物料在球阀开闭过程中通过通道,气体由于球阀组轮流开闭而不能流动,减少了油气的泄露,提高了收油率;同时过滤装置有效阻止细颗粒作为热载体进入反应器,而粗颗粒能够作为热载体进入反应器,减少了热载体在反应 器中扬尘的产生,降低了下道工序油气分离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1的C-C剖视图;
图5为图1的D-D剖视图;
图6为图1的E-E剖视图;
图7为图1的F-F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鹏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54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