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起落架轮锁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424955.X | 申请日: | 2014-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09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 发明(设计)人: | 孙为民;黄森印;方建义;刘晓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4C25/26 | 分类号: | B64C25/26;B64C25/24;B64C25/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庆峰财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7 | 代理人: | 刘元霞;谢蓉 |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起落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手动两用起落架轮锁。
背景技术
直升机起落架滑跑起飞或着陆过程中,为了防止前轮或尾轮发生摆振,会对前起落架或尾起落架进行锁定。
直升机起落架通过运动机构的驱动使得锁销插入孔中,从而对前轮或尾轮进行锁定。目前普遍使用的是液压式驱动。
液压式起落架轮锁是由液压伺服装置提供驱动力的,锁内设置有弹簧。通过液压源提供开锁的驱动力,当断开液压源时,弹簧提供锁定的驱动力。液压式轮锁机构及提供液压源的管道总重量较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起落架轮锁,包括电机4、齿轮组件5、丝杆组件6、中心轴7、弹簧8、套筒14、锁体9、锁销10、拨杆12及卡簧13;电机4通过齿轮组件5和丝杆组件6带动中心轴7做往复运动,弹簧8设置在套筒14内,中心轴7穿过弹簧8,套筒14末端内壁安装或加工有凸起结构,中心轴7径向安装或加工有凸起结构;锁体9一端绕轴转动,并与套筒14通过铰链连接,中心轴7轴线不通过上述锁体9一端的转动轴线;锁体9的支臂上开有锁销孔,侧面开有连接锁销10的滑槽,锁销10穿过锁销孔,并通过螺栓将锁销连接在锁体上,螺栓可在滑槽内移动,构成滑动副;锁体9另一端支臂上开有轴孔,与拨杆12和卡簧13通过轴连接,拨杆12中部开有轴孔。
电机4通电正转时,带动齿轮组件5转动,进而带动丝杆组件6转动,丝杆通过螺纹推动中心轴7进行直线运动,中心轴7压缩弹簧8,受压弹簧推动锁体9转动,进而推动锁销10插入锁销孔。当中心轴7直线运动到一定行程,触动微动开关,电源停止转动,从而实现尾轮锁在某个具体位置的电动锁定。当电机通电反转时,齿轮和丝杆的运动实现中心轴反向直线运动,进而推动锁体反转,拔出锁销。当中心轴组件运动到一定行程,触动微动开关,电源停止转动,从而实现尾轮锁在某个具体位置的电动开锁。在电动已经锁定的状态下,手动反转锁体,拔出锁销,将拨杆卡在限位处,实现手动的开锁,此时弹簧受压缩,会推动锁体将拨杆卡在限位处,保证锁定状态。手动将拨杆从限位处移开,卡簧保持拨杆脱离限位处,受压的弹簧推动锁体转动实现锁销插入锁销孔。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电动:当电机4正转时,带动齿轮组件5转动,齿轮带动丝杆6转动,丝杆通过螺纹推动中心轴7进行直线运动,中心轴压缩弹簧8,受压弹簧推动锁体9转动,进而推动锁销10插入轮叉3的锁销孔11内。当中心轴直线运动到一定行程,触动微动开关,电源停止转动,从而实现轮锁在某个具体位置的电动锁定。当电机通电反转时,齿轮和丝杆的运动实现中心轴组件反向直接运动,使得锁体反转,拔出锁销。当中心轴组件运动到一定行程,触动微动开关,电源停止转动,从而实现尾轮锁在某个具体位置的电动开锁。
手动:在电动已经锁定的状态下,手动反转锁体9,使得锁销10退出轮叉3的锁销孔11,然后压下拨杆12,让拨杆卡在限位处16上。此时弹簧8受压缩,会推动锁体将拨杆12卡在限位处16,保证锁定状态。手动将拨杆从限位处16移开,卡簧13保持拨杆脱离限位处,受压的弹簧8推动锁体9转动实现锁销10插入轮叉3的锁销孔11内。
本发明的关键点:通过电机控制锁销,电动锁定后,可以进行手动操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应用本发明,驾驶员可以在驾驶舱电动操纵轮锁,地勤人员可以在地面手动操纵轮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轮锁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心轴、弹簧和套筒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套筒、锁体、锁销、卡簧和拨杆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锁体、卡簧和拨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一种电动手动两用起落架轮锁2安装在尾起落架摇臂1上,轮叉3上有锁销孔11,摇臂上有限位处16。通过电动或手动可以实现对轮叉3的上锁和开锁,锁定了轮叉,尾机轮15即被锁定。详细的结构组成及连接见图2、图3、图4。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49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