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压油箱活塞杆的定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24856.1 | 申请日: | 2014-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14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杰;陈林青;吴先超;林景红;李英;金勇;陆欣;杨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5B1/26 | 分类号: | F15B1/26;F15B3/00;F15B1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庆峰财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7 | 代理人: | 刘元霞;谢蓉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压 油箱 活塞杆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进行某液压增压性能和环境试验的重要试验装置,属于机械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某液压增压油箱性能和环境试验是验证液压油箱的功能和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的必要手段。试验项目中的负压试验需将油箱内油液清空,考核增压油箱储油腔在负压条件下、油箱活塞在规定的油位位置时,油箱性能是否满足技术要求;试验项目中的高、低温贮存试验需将油箱加油至规定油面,放入环境试验箱内,考核增压油箱在高、低温条件下规定时间后,油箱性能是否满足技术要求。
增压油箱活塞会在芯杆弹簧力的作用下运动对储油腔产生自增压压力。负压试验中要求储油腔成负压状态,增压油箱活塞因增压腔与储油腔的压力差及芯杆弹簧力作用引起活塞杆回缩,无法满足储油腔内成负压时、油箱活塞杆固定在规定位置的试验要求。若使储油腔内产生负压,需限制油箱活塞杆的回缩运动;在高、低温贮存试验中,油箱加油至规定油面后需断开加油管路才能放入环境试验箱。拆卸加油管路时,油箱活塞会在芯杆弹簧力的作用下运动对储油腔产生自增压压力,导致油箱内油液喷出,油量不能达到规定油面,无法达到试验条件。如限制油箱活塞杆的回缩运动,可解决因自增压压力引起的油液喷出问题。
增压油箱的活塞杆由两个不同直径的圆柱体构成,其相连处为斜面倒角(以下称锥面)。
本发明可在不破坏和改变油箱结构情况下保持油箱活塞杆在试验中限制在规定位置,且实现有效行程内任意位置可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
设计一种油箱活塞杆定位装置,不破坏、改变油箱及活塞杆的结构,使油箱活塞杆在行程内任意位置时,伸出长度不可缩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增压油箱活塞杆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限位螺套、半挡环组和挡环;端盖是一侧为圆盘结构的六角螺母;限位螺套是为带有外螺纹的圆筒状结构,一端带有凸缘;半挡环组由两个相同的半挡环组成,半挡环为半圆环状结构;挡环为筒式结构,中部为沉头孔。
安装步骤为:限位螺套从端盖的六角螺母一侧旋入螺纹孔中,由端盖圆盘一侧套入油箱活塞杆,使端盖与油箱外筒端面贴合;挡环由活塞杆一端套入;将两个半挡环分别从活塞杆轴线的任意法线方向对称贴至活塞杆锥面处;螺栓组穿过挡环的小通孔旋入半挡环的螺纹通孔中;通过旋转限位螺套使凸缘端面与半挡环组端面贴合。
工作原理为:通过半挡环组与挡环连接,使它们与活塞杆相对固定。限位螺套与端盖相连后,通过调节螺纹,使端盖与油箱外筒贴合,限位螺套与半挡环贴合,从而使半挡环到油箱外筒的距离不可缩短,达到活塞杆的伸出长度不可缩短的目的。
本发明的关键点:
增压油箱活塞杆的定位装置中,半挡环组采用两个半环状结构,安装至油箱活塞杆锥面处后与挡环相连,使其与活塞杆端相对固定,同时与限位螺套相抵,使油箱活塞杆与油箱外筒在试验中保持相对位置固定。且可通过调节限位螺套的螺纹使油箱活塞杆限制在任意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解决了增压油箱活塞杆在储油腔负压条件下自动缩回,无法实现活塞杆固定在规定位置的问题,使油箱内环境达到负压试验的条件要求;同时油箱活塞杆定位后,解决了在油箱储油状态拆卸油箱吸油口管路时,由于自增压压力造成油液喷出的问题;本装置安装简单快速,拆卸方便,维护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该发明的组成示意图
图2为该发明实施装配剖视图
图3为该发明实施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4为该发明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4。一种增压油箱活塞杆的定位装置,包括括端盖1、限位螺套2、半挡环组件3和挡环4。其中,半挡环组由两个半挡环6组成。安装步骤为:限位螺套2从端盖1的六角螺母一侧旋入螺纹孔中,由端盖1圆盘一侧套入油箱活塞杆,使端盖1与油箱8外筒端面贴合;然后挡环由活塞杆7一端套入;将两个半挡环6分别从活塞杆7轴线的任意法线方向对称贴至活塞杆7锥面处,使半挡环组3、挡环4与活塞杆7相对固定;螺栓组5穿过挡环4的小通孔旋入半挡环6的螺纹通孔中;通过旋转限位螺套2使凸缘端面与半挡环组3端面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48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