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DTN网络中基于节点属性模型的散发等待路由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424437.8 | 申请日: | 2014-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81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 发明(设计)人: | 张万松;王师原;徐悦竹;印桂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L12/701 | 分类号: | H04L12/701;H04L12/72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tn 网络 基于 节点 属性 模型 散发 等待 路由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容忍延迟网络(DTN)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DTN网络中基于节点属性模型的散发等待路由方法。本发明包括:源节点S确定当前所要传递的消息副本数L;S判断邻居节点A的运动夹角θA;利用节点运动属性模型公式确定源节点S将要传递给邻居节点A的消息转发副本参数γ;S在自身缓存中复制γ*L个消息副本;判断节点A与源节点S的关系属性权值;若源节点S在运动属性和关系属性方面都优于邻居节点A,则S不向节点A传输任何该消息的副本。本方案在消息传递的过程中合理地考虑到了网络中节点属性的权重,结合多副本模式的散发等待路由,合理的分配了节点所携带的各个消息副本。该方案具有计算简单、处理快、高效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容忍延迟网络(DTN)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DTN网络中基于节点属性模型的散发等待路由方法。
背景技术
DTN网络具有连接间断性、拓扑易变性、网络分割性及终端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关于DTN路由算法的评价标准不同于传统的网络。在传统的网络路由协议中,要求源端到目的端必须要有一条确定的路径才能进行数据传输,而在DTN网络中,则不需要建立这样一条通路;另外,传统的路由协议模型的目的是将信息以最小代价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即评价路由性能的标准是比较路由的最短路径和跳数,而DTN路由协议的目的是尽可能的将消息传输给目的端,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小传输延迟和网络开销,即消息的交付率是DTN路由的首要目的。
散发等待路由是由蔓延路由改进的一种路由方法,相比于蔓延路由,散发等待路由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限制了报文拷贝的最大副本数,即在初始时就已经确定了允许拷贝的最大值。散发等待路由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散发和等待。在散发阶段,携带报文的源节点首先把将要传输的报文消息复制L份,并保存在自己的缓存中。接着,当源节点每遇到一个相遇节点时,便将拷贝的一个副本传递给相遇节点,并且使自身的报文副本数减1。若在散发阶段,源节点遇到目的节点,则将报文传递给目的节点,并结束散发过程。当源节点的报文数减少到1时,进入等待阶段,即源节点不再向相遇节点散发报文,而是直接携带该报文直至遇到目的节点,并将报文传递给目的节点。
传统的散发等待路由,在报文传递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即当源节点遇到连接节点时,它会随机的将报文散发出去。如果连接节点是一个不活跃的节点,或者是一个距离目的节点更远的节点,那么这样的散发就是多余的,是无效的,只会给网络增加无谓的负担。另外,在路由的等待阶段,同样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通常,节点在等待阶段只有当遇到摆渡节点或者目的节点时,才会将报文传递出去。而实际上,节点在等待阶段,很可能遇到比自己更好的节点,即更有可能到达目的节点的连接节点,那么,路由就会白白浪费了好多机会。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于在传统散发等待路由里源节点在散发阶段的盲目性和等待阶段的非适应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属性模型的改进散发等待路由方法。利用节点的属性来选择报文传递的路径,即当源节点附近存在连接节点时,通过节点的属性择优的从这些连接节点中选取中继节点,并根据节点属性的优劣程度控制报文传递的数目。在等待阶段,如果邻居节点的属性优于当前节点,则当前节点也会将报文传递出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已有的散发等待路由方法进行优化,提出一种提高消息传递的成功率,并降低网络开销的在DTN网络中基于节点属性模型的散发等待路由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步骤1:源节点S确定当前所要传递的消息副本数L;
步骤2:当源节点S与邻居节点A相遇时,源节点S向邻居节点A请求其节点属性信息;当邻居节点A同意并将节点属性信息传递给源节点S之后,S判断邻居节点A的运动夹角θ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244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