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沥青质轻质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418880.4 | 申请日: | 2014-08-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32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刚;高金森;徐春明;金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黄健 |
| 地址: | 102249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沥青 质轻质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沥青质轻质化方法,属于石油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石油资源正向着重质化、劣质化方向发展,重质油已经成为世界所有炼油厂的重要原料。重质油按照极性可分离成不同族类混合物,分别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及沥青质。其中的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可利用目前常规的重质油轻质化技术转化为汽油、柴油等车用轻质燃料和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等目的产品;而沥青质不仅不能被有效地转化为目的产品,而且对加工过程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延迟焦化工艺和催化裂化工艺的副产物焦炭主要来沥青质,特别是当加工原料中的沥青质含量过高时,不但焦炭产率大幅度升高,轻质油品收率降低,而且更严重时,将无法用延迟焦化工艺和催化裂化工艺进行原料加工。以延迟焦化工艺为例,加工原料中的沥青质含量过高时,加热炉辐射炉管结焦倾向严重,致使装置不能正常操作,严重时还容易形成弹丸焦,危害生产安全。在重质油加氢处理过程中,沥青质是最难转化的,不但影响催化裂化轻质油收率,而且易造成加氢处理催化剂表面积炭而活性降低,还造成加氢处理装置运转周期短,对炼油厂整体运转和经济效益影响较大。
从当前炼油工业采用的重质油轻质化技术方案来看,以溶剂脱沥青工艺为先导的路线是加工高沥青质含量重油的可行路线,即用溶剂萃取加工的物理方法将重质油中的胶质和沥青质先行脱除,得到重金属含量和残炭值较低的脱沥青油,脱沥青油再作为催化裂化或加氢裂化的原料进行轻质化;富含沥青质的脱油残渣可掺入减压渣油后进入延迟焦化装置加工,然而为了防止沥青质过高导致的延迟焦化装置的加热炉辐射炉管结焦倾向严重,因此脱油残渣的掺炼比例非常有限;并且,脱油残渣进入延迟焦化装置后,大部分生成焦炭和气体,转化为轻质油品的比例也较低,经济效益差。因此,对于富含沥青质的脱油残渣目前尚无高效的轻质化方法进行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沥青质轻质化方法,能够有效实现沥青质的轻质化,工艺操作简单。
本发明提供一种沥青质轻质化方法,其包括:采用供氢溶剂与含沥青质的原料进行反应,以及对反应产物进行分馏处理的过程,其中,所述供氢溶剂与含沥青质的原料的重量比为0.1-5:1,所述反应的重时空速0.2-5h-1,反应压力0.5-25MPa,反应温度360-500℃,所述供氢溶剂为含具有α氢的多环芳香类化合物的溶剂。
进一步地,还包括将分馏处理得到的分离重油与所述含沥青质的原料混合作为反应物参加反应,并使所述分离重油与含沥青质的原料的重量比为0.1-5:1。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向包括含沥青质的原料和供氢溶剂的反应物中通入氢气,并使通入氢气的体积与供氢溶剂和含沥青质的原料的混合物的体积之比为10-1000:1。
进一步地,先将氢气溶解在所述供氢溶剂中,再与含沥青质的原料混合进行反应。
进一步地,所述氢气在所述供氢溶剂中的摩尔分率为0.02-0.2。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将从反应产物中分馏出的供氢溶剂进行加氢处理后循环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供氢溶剂为催化裂化油浆、催化裂化回炼油、催化裂化柴油和糠醛抽出油中的全馏分或者窄馏分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含沥青质的原料中戊烷沥青质含量大于15wt%。
进一步地,所述含沥青质的原料为脱油沥青、减压渣油和煤焦油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使包含含沥青质的原料和供氢溶剂的反应物先预热到260-480℃再进行反应。
本发明方案的实施至少具有以下优势:采用化学结构与沥青质分子结构单元相似的含有α氢的多环芳香类化合物作为供氢溶剂,对沥青质进行溶解和加氢反应,实现沥青质氢化分解,得到轻质化的油品和馏分油,其中馏分油可容易地进行催化裂化或加氢裂化加工,以生产汽油和柴油等轻质油品。该方法可高效地实现对含沥青质的原料的轻质化,尤其对富含沥青质的石油残渣等原料加氢效率高,并且本发明方法工艺操作简单,可实现含沥青质原料的高效转化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88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实验设备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效脱除油品中碱性氮化物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