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紧贴地下既有构筑物硬岩隧道混合爆破的综合减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18149.1 | 申请日: | 2014-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80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余高飞;隗志远;柯宇庆;张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D5/045 | 分类号: | F42D5/045;F42D3/0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23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紧贴 地下 既有 构筑物 隧道 混合 爆破 综合 减震 方法 | ||
1.一种紧贴地下既有构筑物硬岩隧道混合爆破的综合减震方法,其特征是:在既有构筑物的既有结构底板(4)的下方,朝向深度方向将爆破作业面依次划分区域为:金属膨胀爆破区(1)、乳化炸药掏槽区(2)和乳化炸药爆破区(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贴地下既有构筑物硬岩隧道混合爆破的综合减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金属膨胀爆破区(1)是处在距既有结构底板(4)以下的3m深度范围之内;所述乳化炸药掏槽区(2)是处在距金属膨胀爆破区(1)以下的1m深度范围之内;所述乳化炸药爆破区(3)是处在距乳化炸药掏槽区(2)以下的4m深度范围之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贴地下既有构筑物硬岩隧道混合爆破的综合减震方法,其特征是:在距所述既有结构底板(4)下方的150mm位置处形成有一排与所述既有结构底板(4)相平行的隔振孔(5),所述隔振孔(5)的间距为150mm、孔径为50mm、孔深为15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贴地下既有构筑物硬岩隧道混合爆破的综合减震方法,其特征是:对于所述金属膨胀爆破区(1)是在全断面一次打孔完成后按分层和分次的起爆顺序进行装药起爆,设置一次串联起爆的金属膨胀剂的支数不大于五;所述乳化炸药掏槽区(2)和乳化炸药爆破区(3)的单响药量不大于0.15kg。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紧贴地下既有构筑物硬岩隧道混合爆破的综合减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分层和分次的起爆顺序是指:对于形成在金属膨胀爆破区的全断面上的炮孔,按自底层向顶层的逐层起爆顺序,并在每层炮孔中按先中间后一侧再另一侧的逐次起爆顺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紧贴地下既有构筑物硬岩隧道混合爆破的综合减震方法,其特征是按如下步骤作业:
步骤1、在金属膨胀爆破区(1)的全断面上自上而下钻孔形成与既有结构底板(4)相平行的金属膨胀爆破区炮孔(6);
步骤2:在乳化炸药掏槽区(2)中一次钻孔分别形成掏槽区炮眼(7)和掏槽区中空孔(8);随后按自中心向两侧依次实施爆破的方式形成乳化炸药掏槽区(2);
步骤3,在金属膨胀剂爆破区(1)中,针对已形成的金属膨胀爆破区炮孔(6)按分层和分次的起爆顺序进行装药起爆,形成金属膨胀剂爆破区(1);
步骤4,按常规方式实施乳化炸药爆破区(3)的爆破施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紧贴地下既有构筑物硬岩隧道混合爆破的综合减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2中按自中心向两侧依次实施爆破的方式形成乳化炸药掏槽区(2)是按如下过程进行:
第1次爆破:在乳化炸药掏槽区(2)的中部围绕掏槽区中空孔(8)逐孔微差起爆,形成中部掏槽区;
第2次爆破,向所述中部掏槽区的两侧进行首次扩槽爆破,首次扩槽爆破是自中部掏槽区形成的临空面逐渐向两侧进行逐孔微差爆破,形成位于中部掏槽区两侧的第一道扩槽区;
第3次爆破,继续向所述第一道扩槽区的两侧进行扩槽爆破,是自第一道扩槽区形成的临空面逐渐向两侧进行逐孔微差爆破,形成位于第一道扩槽区外侧的第二道扩槽区;
第4次爆破,继续向所述第二道扩槽区的两侧进行扩槽爆破,是自第二道扩槽区形成的临空面逐渐向两侧利用导爆管逐孔起爆,实现逐孔微差爆破,形成位于第二道扩槽区外侧的第三道扩槽区;
对于经过第1次至第4次爆破所形成的临空面,通过两次掘进,每次掘进0.5m,形成深度为1m的乳化炸药掏槽区(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814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激光位移传感器测对接件相对位移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导爆管起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