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调夹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416532.3 | 申请日: | 2014-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90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涂序蓉;张颖;刘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92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调 夹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和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开式大型薄壁件的可调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航空和汽车领域制造中涉及的用于开式大型薄壁件的夹紧方式通常采用的是以下两种方式:
1.见图9:用支撑件91支撑开式大型薄壁件92的一面,开式大型薄壁件的另一面用四连杆机构的压紧器93通过压紧头部94压紧;
2.见图10:用弓形夹或大力钳1夹紧;但这两种传统的夹紧方式都有它的局限性。
第1种方式中:支撑件91与压紧器93是分离的,占用空间较大;压紧器93必须与支撑件91处于同一位置同时使用才能起到支撑压紧的作用,缺一不可,因此安装位置有局限性;压紧器93的压紧头部94只能直线运动做调整不能旋转调整角度,当开式大型薄壁件92带有曲面外形(弧度)需要调整压紧角度时支撑件91及压紧器93都只能重新安装,互换性差;压紧器93制造精度要求高,专业性很强,因此只能购买成品件,成本非常高。
第2种方式中:支撑件大力钳101与压紧件螺钉102虽然制成一体的,但大力钳101(弓形夹)不能固定,因此对开式大型薄壁件103没有固持作用;大力钳101(弓形夹)制造精度要求较高,专业性强,通常购买成品件,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在空间旋转调整夹紧角度的可调夹紧装置。
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调夹紧装置,包括:
连接支座装置,用于将可调夹紧装置与固定在地面上的固定装置支座连接;
转接轴,该转接轴一端与所述连接支座装置转动连接,并通过锁紧装置锁紧;
支撑夹紧座,所述支撑夹紧座与所述转接轴另一端转动连接;
压紧装置,位于支撑夹紧座上,用于压紧被夹持件。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支撑夹紧座上设置有U形开口,该U形开口的一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压紧装置连接的螺纹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压紧装置包括压紧螺钉和压块,所述压紧螺钉穿过所述U形开口一侧壁上的螺纹孔,所述压块与所述压紧螺钉的一端连接,该压块位于所述U形开口内,通过压块与U形开口另一侧壁的配合以压紧被夹持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压块上设置有内螺纹,通过该内螺纹与压紧螺钉的一端配合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转接轴另一端上设置有与所述支撑夹紧座配合的开口,所述支撑夹紧座卡入该开口,卡入该开口内的支撑夹紧座上设置有腰形孔,所述转接轴另一端开口处的两侧壁上都设置有孔,通过第一铰链轴穿过所述支撑夹紧座上的腰形孔以及转接轴另一端开口处的两侧壁上的孔,使所述支撑夹紧座与转接轴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连接支座装置与所述转接轴连接的一端设置为板状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转接轴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连接支座装置的板状部卡入的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板状部上设置有与所述锁紧装置配合的腰形孔,相应的,所述转接轴一端开口处的两侧壁上也都设置有与该锁紧装置配合的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锁紧装置包括锁紧螺杆,该锁紧螺杆的一端设置有滚花压紧螺母,该锁紧螺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垫圈和内六角螺钉。
本发明还可以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板状部上设置有圆孔,与该圆孔对应的转接轴一端开口处的两侧壁上也设置有圆孔,通过一个第二铰链轴穿过所述板状部上的圆孔与所述转接轴一端开口处的两侧壁上的圆孔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之一是:
本发明的可调夹紧装置,可做直线运动以及可轻松在空间旋转调整夹紧角度,支撑件和压紧件合二为一、小巧灵活,方便在任意方向和任意位置固定,调整角度方便,易于制造、通用性强、互换性好、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文件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对本申请文件中一些实施例的参考,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它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可调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65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具箱
- 下一篇:一种钢锭模内孔扫磨头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