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发热组件的相变温控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414411.5 | 申请日: | 2014-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44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彭思平;王燕玲;杨鑫鑫;顾网平;皋利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F28D20/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张妍;徐雯琼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发热 组件 相变 温控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电子发热组件的相变温控装置,对电子发热组件(6)进行温度控制,其特征在于,包含:
壳体(2),其具有一内腔,该内腔底部表面上设置有呈环形散射状阵列排布的筋状结构(22);该壳体(2)的外底部表面与所述的电子发热组件(6)相贴合设置;
盖板(3),其焊接设置在所述的壳体(2)的顶部,使壳体(2)的内腔成为一个密闭空间;
抽真空辅助管(4),其分别焊接设置在所述的壳体(2)的两侧,且分别穿过该壳体(2)的侧壁;
相变蓄能材料(5),其封装设置在所述的壳体(2)的内腔内;该相变蓄能材料(5)的相变点低于电子发热组件(6)的最高正常工作温度;
其中,所述的盖板(3)上还设置有体积可补偿结构(31),其为若干环形且凹凸相间的凹槽,该体积可补偿结构(31)所补偿的体积与封装在壳体(2)的内腔内的相变蓄能材料(5)发生相变后的体积膨胀量相匹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热组件的相变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2)以及盖板(3)由铝材、或铜材或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的壳体(2)、盖板(3)以及抽真空辅助管(4)的表面采用镀金工艺或镀镍工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发热组件的相变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2)的各个角落上分别开设有第一螺钉孔(21),所述的电子发热组件(6)的各个角落上分别开设有与第一螺钉孔(21)的位置、大小相匹配的第二螺钉孔(61),将螺钉分别穿过第一螺钉孔(21)和第二螺钉孔(61)以固定连接所述的壳体(2)和电子发热组件(6)。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发热组件的相变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2)的外底部表面上涂覆有导热硅脂,即该壳体(2)和电子发热组件(6)的贴合面之间涂覆有导热硅脂。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发热组件的相变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2)的内腔顶部设置有环形台阶(23),该环形台阶(23)的深度与盖板(3)的深度相一致,用于镶嵌并焊接盖板(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发热组件的相变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变蓄能材料(5)的介质质量ME为:
;
其中,Qh为电子发热组件(6)的发热功率,tsh为电子发热组件(6)的温升时间,ηt为热效率,cps为相变蓄能材料(5)的固相比热容,cpl为相变蓄能材料(5)的液相比热容,Ti为相变蓄能材料(5)的初始温度,Tm为相变蓄能材料(5)的相变温度,Te为相变蓄能材料(5)的最终温度。
7.一种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发热组件的相变温控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S1、加工壳体(2)和盖板(3),其中,在所述的壳体(2)的内腔底部表面上设置呈环形散射状阵列排布的筋状结构(22),在该壳体(2)的内腔顶部设置环形台阶(23),在壳体(2)的每个角落上开设第一螺钉孔(21);采用专用模具在盖板(3)上冲制若干环形且凹凸相间的凹槽,形成体积可补偿结构(31);
S2、对壳体(2)、盖板(3)以及抽真空辅助管(4)的表面进行镀金工艺或镀镍工艺;
S3、将所述的盖板(3)镶嵌在壳体(2)的环形台阶(23)内,并通过焊接将盖板(3)和壳体(2)连接,使壳体(2)的内腔成为一个密闭空间;将抽真空辅助管(4)分别焊接在壳体(2)的两侧,且穿过该壳体(2)的侧壁;
S4、将相变蓄能材料(5)加热到相变温度点以上,通过壳体(2)一侧的抽真空辅助管(4)对密闭内腔进行抽真空,并同时由壳体(2)另一侧的抽真空辅助管(4)将相变蓄能材料(5)注入至壳体(2)的密闭内腔内;当抽入至密闭内腔内的相变蓄能材料(5)的体积到达预设值时,瞬间夹断壳体(2)两侧的抽真空辅助管(4);
S5、在所述的壳体(2)的外底部表面上涂覆导热硅脂,并与电子发热组件(6)相贴合,将螺钉分别穿过壳体(2)上的第一螺钉孔(21)和电子发热组件(6)上的第二螺钉孔(61)以固定连接所述的壳体(2)和电子发热组件(6)。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发热组件的相变温控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的壳体(2)和盖板(3)由铝材、或铜材或不锈钢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未经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441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卧式转盘自动压坯装置
- 下一篇:一种内弧型分段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