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于测量工件硬度的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413017.X | 申请日: | 2014-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5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 发明(设计)人: | 李章文;彭小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富临集团成都机床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40 | 分类号: | G01N3/40 |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测量 工件 硬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硬度测试计,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高度的硬度计。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领域,工作人员一般采用硬度计来测量产品的硬度,通过测量产品的硬度来检测所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但是传统的硬度计中的线圈组和冲击体之间的距离较大,很容易出现测量误差。并且由于硬度计固定在底座上,其高度不可调,因此不能对不同高度的工件进行测试,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于测量工件硬度的装置,旨在解决测量误差大、高度不可调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于测量工件硬度的装置,包括硬度计和底座,底座包括一个测试台以及与测试台连接的立柱,其中立柱为一端开口的空腔结构,硬度计滑动设置在立柱中;硬度计包含一个圆柱形空腔壳体,硬度转化器设置在圆柱形空腔壳体内,还包括连接在圆柱形空腔壳体上的导管,测试头滑动设置在导管中,导管的底端开有孔,在孔的上方绕有电子线圈,其中硬度转换器与电子线圈通过电连接,所述硬度计还包括传动装置。
进一步,还包括安装在立柱侧面的手轮。立柱的空腔内设置一个与手轮相连的锥齿轮A,以及与锥齿轮A相啮合的锥齿轮B,其中锥齿轮A的轴线与锥齿轮B的轴线垂直并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硬度计的背面上刻有齿条,所述齿条与锥齿轮B相啮合。
进一步,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位于传动装置顶端的释放器,套在导管外部的支撑管和在导管内可移动的加载体,还包括套在加载体上的传动套;所述传动装置还包括一个弹簧。
进一步,所述的加载体包括连接管以及与连接管底端相连的抓爪,所述抓爪至少有两个,连接管的上端与释放器相连,所述抓爪的底端设有弯钩。
进一步,所述传动套套在连接管上,传动套的中部为凸出结构,弹簧的一端连接在传动套凸起结构的下端,在加载体加载时,弹簧的另一端作用于测试头。
进一步,所述测试头包括由磁性材料制成的磁体和由金刚石或碳化钨制成的冲击头,冲击头位于磁体的底端,所述测试头还包括抓肩、与抓肩连接的连接体,抓肩位于测试头的顶端,连接体与磁体连接。
在本发明中,硬度计在手轮转动时通过齿轮齿条啮合可实现高度的可调,且通过将电子线圈直接绕在导管上,使得测试头和线圈的距离最小,因此得出的最终测试结果更为精准。且冲击头包含一个磁体,可通过测试头穿过电子线圈时的电流测试出测试工件的硬度,方法简单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冲击头的底端由金刚石或碳化钨制成,使得冲击头的硬度较大,在冲击工件时不容易出现冲击头碎裂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硬度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加载体在加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加载体在释放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加载体在加载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
1-硬度计,2-底座,3-测试台,4-立柱,5-硬度转化器,6-导管,7-孔,8-电子线圈,9-测试头,10-传动装置,11-手轮,12-弹簧,13-释放器,14-支撑管,15-加载体,16-传动套,91-磁体,92-冲击头,93-抓肩,94-连接体,151-连接管,152-抓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便于测量工件硬度的装置,包括硬度计1和底座2,底座2包括一个测试台3以及与测试台3连接的立柱4,其中立柱4为一端开口的空腔结构,硬度计1滑动设置在立柱4中;硬度计1包含一个圆柱形空腔壳体,硬度转化器5设置在圆柱形空腔壳体内,还包括连接在圆柱形空腔壳体上的导管6,测试头9滑动设置在导管6中,导管6的底端开有孔7,在孔7的上方绕有电子线圈8,其中硬度转换器5与电子线圈8通过电连接,所述硬度计1还包括传动装置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富临集团成都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富临集团成都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30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