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语音通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12508.2 | 申请日: | 2014-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8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郑俊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比邻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M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成创同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9 | 代理人: | 蔡纯;刘锋 |
地址: | 10002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移动 互联网 语音 通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移动互联网语音通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语音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系统除具备基本的即时通讯功能外,还具有其他诸多附加功能,如语音通话功能。使用即时通讯系统进行语音通话已经成为一般社会大众所使用的沟通工具之一,目前现有的移动互联网语音聊天会因为网络不稳定,传输过程丢失信息包,导致通话质量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语音通信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语音通信方法,包括:第一客户端向信令服务器发送通话请求;信令服务器接收通话请求,根据所述通话请求建立会话,并将会话标识发送至第一客户端和与第一客户端会话的第二客户端;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分别接收会话标识,并分别向媒体服务器发送注册消息;媒体服务器接收所述注册消息,获取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各自的网络地址,建立会话列表,并向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分别返回注册成功消息;收到媒体服务器注册成功消息后,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分别向媒体服务器发送第一P2P打洞请求和第二P2P打洞请求;媒体服务器接收第一P2P打洞请求,并将第一P2P打洞请求与第一客户端的网络地址合成的第一打洞消息发送给第二客户端,以及将第二P2P打洞请求与第二客户端的网络地址合成的第二打洞消息发送给第一客户端;第二客户端接收第一打洞消息,获取第一打洞消息中第一客户端的网络地址;第一客户端接收第二打洞消息,获取第二打洞消息中第二客户端的网络地址;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进行P2P打洞,记录打洞成功的网络地址;第一客户端将语音消息直接发送给第二客户端的网络地址,同时通过媒体服务器转发给第二客户端;以及第二客户端将语音消息直接发送给第一客户端的网络地址,同时通过媒体服务器转发给第一客户端。
优选地,在所述语音通信方法中,所述网络地址包括外网地址和内网地址中的至少一个。
优选地,在所述语音通信方法中,在媒体服务器接收所述注册消息的步骤中,获取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各自的外网地址。
优选地,在所述语音通信方法中,第一P2P打洞请求包含第一客户端的内网地址,以及第二P2P打洞请求包含第二客户端的内网地址。
优选地,在所述语音通信方法中,还包括: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中的一个同时接收媒体服务器转发和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中的另一个直接发送的语音消息。
优选地,在所述语音通信方法中,所述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的个数分别为一个。
优选地,在所述语音通信方法中,媒体服务器根据会话标识建立对应的会话列表。
优选地,在所述语音通信方法中,所述会话列表中包括通话双方第一客户端的用户标识以及外网地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语音通信方法,通过P2P打洞使客户端之间能直接通信,客户端既接收媒体服务器转发的语音包,也接收通话另一方直接发过来的语音包,通过双通道语音包的传输接收,减少了因为网络原因造成的丢包,从而提高了通话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语音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语音通话启动的数据控制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语音聊天中语音包发送的数据控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公开为实施本申请的不同特征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例。下面描述了部件或者布置的具体实施例以简化本发明。当然,这些仅仅是实例并不旨在限制本发明。
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在类似元素之间进行区分,而未必描述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级顺序或者任何其他方式的顺序、应当理解,如果使用的这些术语在适当的环境下可互换,并且此处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本文描述或示出以外的其他顺序来操作。
此外,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P2P打洞”是端到端通讯中的已知技术,即两个处在不同内部网络的终端(比如A、B)使用UDP实现NAT网络的穿透,最终实现两个终端的直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比邻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比邻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25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