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加热的多毛细管氢原子发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411357.9 | 申请日: | 2014-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2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平;李炯炯;雷敏;冯加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H3/02 | 分类号: | H05H3/02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加热 毛细管 氢原子 发生 装置 | ||
1.一种基于加热的多毛细管氢原子发生装置,用于将氢气裂解得到氢原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氢原子发生组件,该氢原子发生组件包括2~5根相互平行且紧密相邻均匀排列的金属毛细管,缠绕在所述金属毛细管外周的金属加热线圈,所述金属加热线圈接通外界高频交流电,该高频交流电使金属加热线圈周围产生交变磁场,位于该磁场内的金属毛细管在电磁感应作用下产生无数涡流,而使金属毛细管快速发热而温度升高,高温使从金属毛细管一端通入的氢气裂解为氢原子,氢原子从所述金属毛细管另一端喷出,获得均匀分布的氢原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加热的多毛细管氢原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热套,至少一个该隔热套套装所述氢原子发生组件,以用于阻隔氢原子发生组件产生的热量,所述隔热套的一个端部具有通孔,该通孔与所述喷出氢原子流的金属毛细管端部相邻,用于裂解产生的氢原子流直接通过该通孔喷出到外界。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加热的多毛细管氢原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电偶,该热电偶与所述多个金属毛细管的氢气进气端紧密相邻,以用于测量所述多个金属毛细管的温度。
4.如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一种基于加热的多毛细管氢原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交流电源,该交流电源用于给所述氢原子发生组件的金属加热线圈提供高频交流电,该交流电源与所述金属加热线圈间的电路上安装有外接电位器,用于调节所述交流电源的功率以实现对金属加热线圈加热能力的调节。
5.如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一种基于加热的多毛细管氢原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氢气进气管,该进气管一端连通所述金属毛细管的氢气进气端,一端连通氢气源,以将氢气从氢气源输送至所述金属毛细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加热的多毛细管氢原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气进气管通过陶瓷卡套与所述金属毛细管的进气端连接,该陶瓷卡套与所述氢气进气管形成密封以防止氢气或者氢原子泄漏。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基于加热的多毛细管氢原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气进气管在连接氢气源的端部上安装有真空微调阀,以用于调节来自氢气源的氢气流量。
8.如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一种基于加热的多毛细管氢原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毛细管喷出氢原子的端部套装有套圈,该套圈外周具有支撑架,该支撑架与所述隔热套内壁抵接,以通过所述隔热套和支撑架固定被所述套圈套装的金属毛细管端部,以使多根金属毛细管紧密相邻且被牢固固定。
9.如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一种基于加热的多毛细管氢原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毛细管喷出氢原子的端部套装有汇聚管,该汇聚管中间具有通孔,所述汇聚管一端抵接所述隔热套端部通孔以被该通孔支撑,所述汇聚管另一端即容置所述金属毛细管的氢原子喷出端,以实现对所述金属毛细管的支撑固定。
10.如权利要求2-9之一所述的一种基于加热的多毛细管氢原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套优选为陶瓷材料。
11.如权利要求1-10之一所述的一种基于加热的多毛细管氢原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金属毛细管的内径范围为1.2mm~2.0mm,长度范围为40mm~72mm。
12.如权利要求1-11所述的一种基于加热的多毛细管氢原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金属加热圈形状为螺旋状,缠绕直径范围为6.0mm~9.0mm,导程范围为3.5mm~10.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1135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