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分散快速处理的化学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09885.0 | 申请日: | 2014-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66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根长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根长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2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 分散 快速 处理 化学 方法 | ||
技术领域:一种分散快速处理污水的化学方法。
技术背景:人类面临水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更突出。2011年数据显示,我国年水资源总量约为2.4万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7%,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占世界比重的20%,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世界排名第88位,被列为世界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我国66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日均缺水1600多万吨。水体污染很严重,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110个重点河段统计水质1、2类的占32%,3类29%,4、5类39%。湖泊富营养化率达6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增加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强化了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从而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012年全国工业污水排放总量760亿吨,污水排放总量增速由“十五”期间的8%左右降到2010年的3%左右。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获得极大提升。目前,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500多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8亿立方米/日。截至2012年底,我国污水处理及其再生行业企业个213个,资产总计844.13亿元,销售收入为236.64亿元,扩张速度较快。
但从城市化进程来看,中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将由目前的53%,上升到58%左右。全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需新增城市用水17亿立方米,其中需增城市生活用水9.4亿立方米,需增城市工业用水7.6亿立方米。
我国不但水资源总量不足,而且污染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污染程度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我国城乡水环境仍呈现多种类型污染交叉,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复合,各种新旧污染叠加,污泥发生量大,难以处理的态势。这种状况适应不了发展形势的要求。
污水处理必须走出一条新路。许多发达国家的用水理念是尽量减少洁净水的使用,减少污水的排放,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这也应该是我国解决水矛盾的思路。再生水利用的历史比较久远,早在19世纪,伦敦、波士顿、巴黎等城市就有关于合法使用再生水的法案出台。随着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的不断提高,再生水在工业、农业、市政生活等方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再生水和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相比,其成本低,也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无论是从技术、经济还是途径方面来看污水再生,重复循环利用都是缓解水危机的最佳方式之一。
我国现在主流的污水处理技术是采取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综合措施把来自不同行业和单位的含有不同物质的污水集中起来,混在一起,进行集中处理,已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已被普遍采用。但由于技术和手段上的问题,再生水的利用水平很低,本来有用的可以重复回用的物质也变成了废物和污泥。处理过的污水成分复杂,回用很难。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城乡水环境呈现多种类型污染交叉,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复合,各种新旧污染叠加,污泥发生量大,污水的再生、回收、重复利用很不理想的状况。
污水的分散、快速化学处理法是在有了能在瞬间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提取出来的天然高分子提取剂的新的技术基础上,研究克服上述问题的一种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核心技术是选择二种以上适当的水溶性、阳离子单体聚合成一种对天然高分子起作用的高聚物,以它为主体成分,再根据不同污水的需要,复配一定的其它化学品,制成适合不同行业和单位的天然高分子提取剂,采取与其适用的处理工艺和设施,用天然高分子提取剂在污水发生地就地迅速地(几分鈡)对污水进行处理,提取污染物后,水和有用物质就地回收、循环重复利用。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以分散为主的治理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污水的控源,减排和再生利用问题。具体发明内容有:
1、天然高分子提取剂主体成分的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根长,未经陈根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98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