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运动车辆作为震源的微震地震勘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406426.7 | 申请日: | 2014-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5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徐善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V1/00 | 分类号: | G01V1/00;G01V1/09;G01V1/24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运动 车辆 作为 震源 地震 勘探 方法 | ||
1.一种利用运动车辆作为震源的微震地震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运动车辆发出的微震动并进行记录,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布置一组采集站,记录运动车辆发出的微震动经过地下地质结构传播、反射、折射、透射、绕射后的震动信号,并把微震动的信号与采集站采集的信号经过相关处理后,获得相应的地震反射信号,然后利用这个地震反射信号确定地下地质构造,步骤如下:
A、在道路、铁路侧边类似于激发点的一点S布设一个采集站记录运动车辆经过时的震动信号S(t);
B、在该点S周围的一定范围内选择若干采集点Rn,n=1,2,…,N,并在每个点Rn布置一个采集站记录运动车辆发出的微震动经过地下地质结构传播、反射、透射、绕射后的震动信号Rn(t);
C、把震动源的记录S(t)与采集点的记录Rn(t)进行互相关运算后获得我们需要的记录Cn(t),即:Cn(t)=S(t)·Rn(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震动源的记录S(t)与采集点的记录Rn(t)同步记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震动源的记录S(t)与采集点的记录Rn(t)进行的相关运算包括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进行的互相关、反褶积和互相干等具有互相关基本特征的运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把震动源的记录S(t)与采集点的记录Rn(t)进行的相关运算所得的记录Cn(t)是一种虚震源记录或者相当于在S点有一个主动源激发,测线R接收的地震记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运动车辆作为微震震源的震动是能提高后续数据质量的具有足够随机性的震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运动车辆作为微震震源的地下结构检测是利用长时间的数据接收而集聚能量后进行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运动车辆是任何移动的车辆,包括汽车、火车、高铁等,所有这些震动均为被动源;利用运动车辆作为微震震源是一种受到地域位置的限制和制约下的利用被动源进行的地下结构勘探。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沿着道路或者铁路侧边布设若干个激发点Sm,m=1,2,…,M采集站;然后按所述规则进行布设采集点Rn,n=1,2,…,N采集站,并记录运动车辆经过时的震动源信号Sm(t)和采集点的震动信号Rn(t);把震动源信号Sm(t)与采集点的震动信号Rn(t)的信号相关后可以获得类似于常规的共炮点多次叠加道集,所有后续处理均可以借鉴常规处理方法。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点Sm,m=1,2,…,M采集站为临近车辆行进路线的接收车辆振动信号地震测线,所述采集点Rn,n=1,2,…,N采集站为远离车辆行进路线的接收微震信号地城测线;两地震测线长度相近,接收车辆振动信号地震测线的采集站间距大于接收微震信号地城测线的道间距或者接收车辆振动信号地震测线的采集站数少于接收微震信号地城测线的道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信号采集过程中,保证两条测线均获得了相同时间的连续的较长时间段的振动及微震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0642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精度加权叠加方法
- 下一篇:一种辐射安全监测设备检测系统及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