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线切割机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97973.3 | 申请日: | 2014-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9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贺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奥林五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H7/02 | 分类号: | B23H7/02;B23H7/36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伍见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切割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制品加工生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线切割机。
背景技术
线切割机,又称作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其加工过程是利用一个移动着的金属线(钼丝、钨丝或铜丝等)作工作电极,在金属丝和工件之间通以脉冲电流,使之产生脉冲放电而进行切割加工的;加工过程中,电极丝穿过工件上预先钻好的小孔,经导轮由走丝机构带动进行轴向走丝运动,工件通过绝缘板安装在工作台上,由数控装置按加工程序指令控制沿X、Y两个坐标方向移动而合成所需的直线、圆弧等平面轨迹,在移动的同时,线电极和工件间不断地产生放电腐蚀现象,工作液通过喷嘴注入,将电蚀产物带走,最后在金属工件上留下细丝切割而成的细缝轨迹线,从而达到使一部分金属与另一部分金属分离的加工要求,由于其良好的加工性能,线切割机广泛应用于金属片尤其是合页的加工生产过程中;然而在线切割加工过程中,大量的工作液被喷出,现有技术中的线切割机难以有效循环利用这些工作液,同时也难以有效回收切割过程中产生的金属碎屑,资源重复利用率较低。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线切割机,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回收重利用工作液,资源重复利用率较高的新型线切割机。
本发明的新型线切割机,包括机床本体、工作台、走丝机构、高频脉冲电源、供液系统和电极丝,工作台和走丝机构设置在机床本体上,走丝机构上缠绕有电极丝,并且电极丝与高频脉冲电源电连接,走丝机构上设置有与供液系统相连的喷嘴;所述机床本体上位于工作台的四周设置有挡液板,所述机床本体上位于工作台的底部设置有集液池;所述供液系统包括连接在集液池底部的分液罐,所述分液罐内设置有搅拌扇叶以及与搅拌扇叶驱动连接的电机,所述分液罐的底部通过第一排液管连接有静置池,所述分液罐的底部侧面通过第一循环管连接沉降罐,所述沉降罐的顶部连接有沉降剂添加罐,所述沉降罐的底部通过第二排液管连接有废液池,所述沉降罐的底部侧面通过第二循环管连接配液罐,所述配液罐的顶部连接有工作试剂添加罐,所述配液罐的底部通过第三循环管连接有储液罐,所述储液罐通过第四循环管连接所述喷嘴;所述第一循环管上连接有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二循环管上连接有第二循环泵,所述第四循环管上连接有高压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集液池的一侧通过气管连接有空压机,所述气管的开口处设置有隔水网。
具体的,所述集液池底部连接气管一侧的高度高于连接分液罐一侧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静置池的侧面通过第五循环管与所述第一循环管相通,并在所述第五循环管上设置第一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循环管、第二循环管、第三循环管和第四循环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和第五电磁阀,所述沉降剂添加罐、工作试剂添加罐的底部分别连接有第一加液阀和第二加液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液管上设置有第一排液阀,所述第二排液管上设置有第二排液阀,所述废液池上连接有第三排液管、并在第三排液管上设置有第三排液阀。
进一步的,所述分液罐的底部罐壁为玻璃板,所述分液罐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激光发射器和激光传感器,所述激光传感器与第一排液阀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储液罐内设置有电子液位计。
借由上述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有效回收重利用工作液,资源重复利用率较高。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供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奥林五金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奥林五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79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