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L型皮托管的改进型风量测量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397333.2 | 申请日: | 2014-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19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 发明(设计)人: | 谭昭;邱宇清;程浩;高连升;姬志远;王彬;肖义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F15/18 | 分类号: | G01F15/18;G01F15/06;G01F1/46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 |
| 地址: | 412001***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托管 改进型 风量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量测量装置,特别是一种基于L型皮托管的改进型风量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皮托管又叫毕托管,是实验室内量测均点流速常用的仪器。在科研、生产、教学、环境保护以及净化室、矿井通风、能源管理部门,常用皮托管测量管道风速、炉窑烟道内的气流速度,经过换算来确定流量,也可测量管道内的水流速度。用皮托管测速和确定流量,有可靠的理论根据,使用方便、准确,是一种经典的广泛的测量方法。皮托管一般由一L型管和一由U型管构成的差压仪组成。
根据传感技术学报第20卷第3期《皮托管测量影响因素分析I_检测杆与安装角的影响》,得到管型5(外径7.5mm内径2.0mm)和管型8(外径10.0mm内径5.0mm)分别在风速为32.5m/s和45.8m/s下不同安装角(L型管的伸入被测风道端偏离被测风道中心轴线的夹角)的测量值及误差。
表1 v=32.5m/s时的速度测量值及其误差
表2 v=45.8m/s时的速度测量值及其误差
由表可推测出:安装角在10°范围内误差均小于2%.所以皮托管进行测量时安装角不能过大,需严格控制在10°范围内。即皮托管应基本垂直于被测管。
根据TB/T1704-2001、GB/T25123.1-2010及GB/T25123.2-2010的要求,轨道机车车辆和公路车辆用旋转电机做温升试验时,需要对其提供的冷却风量进行精确测量。实际操作中,一般采用L型皮托管进行测量。为了保证风量测量精度,其被测通风管道通常较长,其测风点距电机进风口也较长,使其测风点位置过高,导致人工测量时保持L型管水平稳定比较困难。
在现有的技术方案中,固定L型管要么直接用手,要么进行固定的装置过于复杂,不便安装,不能适应各种大小管径或形状的风道。若手工控制,10°的控制范围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要求,但通常进行测量时每次需要测量很多点(至少10个),每次测量耗时10到20分钟,有时为了找到最佳风量点,需要连续测量多次,在长时间的测量过程中,很难保证L型管的垂直度。由于一般测量点较高,要手持L型管并保持前后左右的稳定需要很大的劳动强度。同时人对L型管造成的摇摆,会直接体现为U型管中液面计数的波动,从而影响压差的读数,进一步增大人为因素试验误差。
有时,进行风量测量时,风管管径较大,测量点很高,需要梯形台阶辅助才能进行测量。若采用皮托管进行测量,则一次风量测量需要3人才能完成(一人持管,一人读数,一人计数)。
另外,根据TB/T1704-2001的要求,为了取得风道中动压力头的平均值,将风筒截面分为N个圆环(一般N=5),在该风筒截面两中心轴与圆环相交的2N个点上测动压力头。测量点的位置按下式确定:
式中N—风筒截面内分成的圆环数;
i—从风筒中心算起的圆环序号;
Ri—从风筒中心到第i个圆环的半径,mm;
D—风筒直径,mm。
由此标准可知,测量过程中需要将L型管按照Ri的值准确放置。不同型号的风道,其管径各有不同。由于风道管径的不同,各不同的试验人员均对此L型管进行记号标识,从而使L型管上记号混乱不清,且普通的标记容易被抹掉消失。
总而言之,在现有的试验条件下,风量测量时有如下缺点:
1、测量点较高,手工持L型管较为困难;
2、测量位置不能准确定位,L型管无刻度;
3、不能适应不同大小及形状的风道;
4、不能保证L型管在允许的偏角范围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L型皮托管的改进型风量测量装置,其既解决了手持L型管带来的人为误差问题,同时对风量测量过程中遇到的测量点定位问题进行了相关改进,保证了数据测量的精确性,又减轻了人员的工作负荷,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73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