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容笔和触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97291.2 | 申请日: | 2014-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49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振刚;郭亮亮;黄臣;杨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354 | 分类号: | G06F3/035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大威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容笔和触控装置,其中,所述电容笔包括:本体;设置在本体一端的笔尖;设置在本体外部的电极,其中,当电容笔被使用时电极与人手接触;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在电容笔为坐标定位模式时将电极接地,在电容笔为数据传输模式时,通过笔尖和电极同时发送数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容笔,当手掌放在电容屏上时,手掌与电容屏耦合的电容就变成了传输数据的电容,而且这个电容非常大,从而使得传输信号被极大地放大,不仅消除了发送数据时的噪声,还极大地放大了传输信号,使数据传输变得更加可靠,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感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容笔和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电容笔主要分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被动式电容笔是业界常见的软头粗头笔,当手拿着这个笔时,笔和手导通,代替手指触摸屏幕。这种被动式电容笔引起的电容变化量小,所以要用软头粗头来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增大电容变化。但是这种笔划到屏上手感不好,而且内部没有相应的压力检测电路所以无法测量压力、按键等数据,无法实现笔迹识别等功能。
主动式电容笔一般内置电池和芯片,利用芯片发送高压信号来激励电容屏计算相关坐标,并且可以测出用户使用电容笔时的力量从而实现笔迹识别。但是将压力数值或按键信号传给主机(例如,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中的微控制单元MCU)存在一定难度。有的是通过有线的方式,就是笔连出一根线到平板上;有的通过在笔里内置蓝牙或红外等无线发射模块来传递信号;有的是在笔尖发射信号然后电容屏接收并解析数据然后传给主机,传递时电容屏的发射极TX发送波形,电容笔接收这个波形作为时钟信号,然后电容笔发送相应的信号,信号为0或1的二进制代码,电容屏的接收极RX接收到电容笔发送的这个信号后再解析出数据,然后发送给主机。
但是,上述将压力数值或按键信号传给主机所采用的方法分别存在以下缺点:(1)有线的方式技术简单但是使用不方便,笔上连着的线会影响使用手感;(2)内置无线模块成本高功耗大而且体积也很难做小;(3)笔尖发射然后电容屏接收的方式成本最低,但是实现难度大。尤其是使用电容笔书写时手掌会不可避免的按压在平板上。此时手掌耦合的电容远远大于电容笔耦合的电容,此时手掌带来的噪声特别大,会直接淹没掉电容笔发送的信号,造成信号传输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容笔,用户使用该电容笔操作,当手掌放在电容屏上时,手掌与电容屏耦合的电容就变成了传输数据的电容,而且这个电容非常大,从而使得传输信号被极大地放大,不仅消除了发送数据时的噪声,还极大地放大了传输信号,使数据传输变得更加可靠,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感受。
本发明的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触控装置。
本发明的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容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容笔,包括:本体;设置在所述本体一端的笔尖;设置在所述本体外部的电极,其中,当所述电容笔被使用时所述电极与人手接触;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在电容笔为坐标定位模式时将所述电极接地,在所述电容笔为数据传输模式时,通过所述笔尖和所述电极同时发送数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容笔,当电容笔被使用时设置在电容笔外部的电极与人手接触,电容笔的控制装置则在电容笔为坐标定位模式时将电极接地,在电容笔为数据传输模式时,通过笔尖和电极同时发送数据,当手掌放在电容屏上时,手掌与电容屏耦合的电容就变成了传输数据的电容,而且这个电容非常大,从而使得传输信号被极大地放大,不仅消除了发送数据时的噪声,还极大地放大了传输信号,使数据传输变得更加可靠,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感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触控装置,包括:触摸屏和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容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72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