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电振动元件和具有压电振动元件的振动元件封装件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97205.8 | 申请日: | 2014-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78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李钟泌;车尚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3H3/02 | 分类号: | H03H3/02;H03H9/19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电 振动 元件 具有 封装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8月13日提交给韩国知识产权局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3-0095984的权益,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结合在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电振动元件和具有压电振动元件的振动元件封装件。
背景技术
晶体振荡器是一种当从外部供给电压时使用通过压电现象引起的晶体片(crystal piece)的谐振来产生特定频率的装置。
在诸如频率振荡器和变频器等各种应用中使用晶体振荡器。用作晶体振荡器的压电材料是具有良好压电特性并且由此用作稳定的机械共振发生器的晶体。
由于其产生的稳定频率,晶体振荡器被用于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振荡器电路,并且通常用作所有信号的基准的关键组件。
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2-0117124号(QUARTZ VIBRATOR AND ELECTRODE STRUCTURE THEREOF;于2012年10月24日公开)公开了本发明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其中由支柱(post)支撑电极的压电振动元件和具有压电振动元件的振动元件封装件。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压电振动元件,压电振动元件包括:振动片(vibrating piece),振动片具有通过电信号振动的、分别形成在其一个表面和另一表面上的第一台面部(first mesa portion)和第二台面部;第一激励电极,第一激励电极形成在第一台面部上并且被配置为将电信号传输给第一台面部;第二激励电极,第二激励电极形成在第二台面部上并且被配置为将电信号传输给第二台面部;第一支柱,第一支柱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在振动片的一个表面上,即,其与第一台面部的侧面连接的一端(one end)具有与第一台面部相同的高度;第一连接电极,第一连接电极形成在第一支柱上,从而接收从外部供给的电信号并且将电信号传输给第一激励电极;以及第二连接电极,第二连接电极形成在振动片上,从而接收从外部供给的电信号并且将电信号传输给第二激励电极。
第一台面部可以形成为在振动片的一个表面上倾斜(slated),并且第一支柱可以与第一台面部的一个侧面连接,第一台面部的一个侧面与振动片的一个表面形成锐角。
第一支柱的上表面可以定位在与第一台面部的上表面相同的平面内。
压电振动元件可进一步包括第一引线电极(first lead electrode),第一引线电极插入在第一激励电极与第一连接电极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将第一连接电极与第一激励电极电连接。
第一支柱可以延伸至第一引线电极的下部以支撑第一引线电极。
第二连接电极可以形成在振动片的一个表面上。
压电振动元件可进一步包括第二支柱,第二支柱形成在第二连接电极与振动片的一个表面之间,从而支撑形成在振动片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二连接电极。
第二支柱的上表面可以定位在与第一台面部的上表面和第一支柱的上表面相同的平面内。
压电振动元件可进一步包括第三支柱,第三支柱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在振动片的另一表面上,即,其与第二台面部的侧面连接的一端具有与第二台面部相同的高度,并且第二连接电极可以形成在第三支柱上。
第三支柱的上表面可以定位在与第二台面部的上表面相同的平面内。
压电振动元件可进一步包括第二引线电极,第二引线电极插入在第二激励电极与第二连接电极之间并且被配置为将第二连接电极与第二激励电极电连接,并且第三支柱可以延伸至第二引线电极的下部以支撑第二引线电极。
第一连接电极可以延伸至振动片的另一表面。
压电振动元件可进一步包括第四支柱,第四支柱形成在第一连接电极与振动片的另一表面之间,从而支撑延伸至振动片的另一表面的第一连接电极。
第四支柱的上表面可以定位在与第三支柱的上表面和第二台面部的上表面相同的平面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72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