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压光纤复合导线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96433.3 | 申请日: | 2014-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73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吴克河;丁雪伟;崔文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句容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H01B9/00 | 分类号: | H01B9/00;G02B6/4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云 |
地址: | 212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压 光纤 复合 导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导线,具体涉及一种低压光纤复合导线。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加大了对智能电网的建设,除了主干网大力建设高压、超高压大容量输电线路外,还启动了电力光纤到户试点工程建设,在用户端力推电力光纤到户(PFTTH)以服务于国家“三网融合”战略实施。电力光纤到户是在低压通信接入网中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OpticalFiberCompositeLow-VoltageCable,OPLC),将光纤随低压电力线敷设,实现智能电表到户,配合无源光网络技术,承载用电信息采集、智能用电双向交互、多网融合等业务。
为适应城市住宅小区的特别要求,解决住宅小区的智能计算机网络、设备自动化等技术,通过各类传导电缆,有机地连接住宅小区各子系统,实现电力、数据、视频、网络等控制功能,为办公、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服务。原有的电力电缆只具备输送电能的功效,而光纤复合低压电缆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光纤通信与电力传输的功能,集光纤和电力输配电缆于一身,避免二次布线,可有效降低施工、网络建设等费用。因此光纤复合电缆将广泛应用于与最终用户接近的环境中,即低压配电网环境中。
但目前我国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的研发和生产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具备电缆和光缆研发、融合及生产能力的企业较少,且需要通过电网企业的入网认证,目前现有的一些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尚未能够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数据和电能的传输,无法满足市场所需。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低压光纤复合导线,以解决低压配电网环境中数据和电能可靠传输的需求。
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低压光纤复合导线,包括芯体,所述芯体是由若干绝缘线芯和若干光纤绞合而成,所述芯体外侧包覆有内护层,所述内护层外侧包覆有外护层;
所述绝缘线芯是由导体及包覆在导体外侧的绝缘外层构成;
所述光纤包括松套管以及置于松套管内的光单元,所述松套管与光单元之间填充有光纤填充物。
优选的,所述光纤填充物为光纤油膏。
优选的,所述芯体是由一根以上的绝缘线芯和两根以上的光纤绞合而成。
优选的,所述导体由若干铜丝或铝丝绞合而成。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低压光纤复合导线,其芯体是由若干绝缘线芯和若干光纤绞合而成,可以实现低压配电网中光纤通信与电力传输功能融合,通过光接口与设备进行通信,充分地利用光纤传导数据的优势,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
本发明进一步可通过采用两根以上光纤的冗余设计,提高光纤中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本发明中的光纤是由松套管、内置于松套管中的光单元、松套管与光单元之间填充的光纤填充物构成,通过添加光纤填充物如光纤油膏,极大地减少了应力作用对于传输质量的影响,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整体而言本发明可有效的应用于智能电网中,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电能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低压光纤复合导线,包括芯体,所述芯体是由4根绝缘线芯和8根光纤绞合而成,所述芯体外侧包覆有内护层2,所述内护层2外侧包覆有外护层1。
所述绝缘线芯是由导体3及包覆在导体3外侧的绝缘外层4构成。
所述光纤包括松套管5以及置于松套管5内的光单元6,所述松套管5与光单元6之间填充有光纤填充物7。
本实施例中的光纤填充物为光纤油膏。
所述导体由若干铜丝绞合而成。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结构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累述,所不同的是:
所述芯体是由4根绝缘线芯和4根光纤绞合而成。
所述导体由若干铝丝绞合而成。
以上实施列对本发明不构成限定,尤其是绝缘线芯和光纤的根数、光纤填充物的材料等,相关工作人员在不偏离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所进行的多样变化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句容研究中心,未经华北电力大学句容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64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