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复位粘滞阻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90251.5 | 申请日: | 2014-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41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赵森林;娄荣;盛靖;赵伟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建科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F16F9/18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越兴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220 | 代理人: | 蒋卫东 |
地址: |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柯***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位 阻尼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减振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粘滞阻尼器。
背景技术
粘滞阻尼器具有小刚度、高耗能的特点,其减振机理为通过阻尼液的粘滞特性和孔缩效应集中耗散输入结构中的能量,从而达到减小结构振动(地震或风振)反应、保护主体结构安全的目的。
现有技术的粘滞阻尼器的组件包括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的主缸和副缸,主缸内充满粘滞阻尼液,主缸上设有主缸盖,副缸上设有副缸盖,活塞在主缸内滑动。但是这种粘滞阻尼器存在一定的缺点:振动结束后,阻尼器活塞无法复位到主缸的中部位置,这使得结构中出现一定的残余位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自动复位功能的粘滞阻尼器,可有效消除残余位移,且结构简单,性能稳定。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复位粘滞阻尼器,包括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的主缸和副缸,主缸内充满粘滞阻尼液,主缸上设有主缸盖,副缸上设有副缸盖,主缸和副缸内设有导杆,导杆的一端穿过主缸盖位于主缸外,导杆的另一端穿出主缸并伸入至副缸中,导杆上设置有活塞,所述副缸内位于连接件与副缸盖之间轴向设置有多根弹簧杆,弹簧杆设置于导杆的周围,弹簧杆上活动设置有平衡板,平衡板与导杆的末端固定连接,每根弹簧杆上均穿套有一对复位弹簧,其中一个复位弹簧设置于平衡板与连接件之间,另一个复位弹簧设置于平衡板与副缸盖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弹簧杆的数量为4根,分别均匀分布在导杆的周围。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一、当外力撤除后,副缸内部的平衡板会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平衡板的复位会带动导杆与活塞一同复位,从而有效消除结构的残余位移,提高整个阻尼器的性能。
二、复位弹簧与平衡板的配合还能对高速运行的活塞起到缓冲作用。
三、弹簧杆、复位弹簧以及平衡板等组成的自复位装置利用副缸作为安装空间,不影响阻尼器的总长度,对阻尼器的造价不敏感。
四、本发明自复位粘滞阻尼器采用装配式组件,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自复位粘滞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自复位粘滞阻尼器中自复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自复位粘滞阻尼器中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自复位粘滞阻尼器中主缸的前端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自复位粘滞阻尼器中平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主缸 2、副缸 3、连接件 4、粘滞阻尼液 5、主缸盖 6、副缸盖 7、活塞8、导杆 9、弹簧杆 10、平衡板 11、复位弹簧 12、导向套 13、连接耳环 14、副缸耳环 15、第一弹簧底座 16、第二弹簧底座 17、固定螺母 18、通孔 19、PTFE组合密封圈 20、矩形密封圈 21、阻尼棒 22、半环键 23、压板 24、橡胶ⅡO型密封圈 25、耐磨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自复位粘滞阻尼器,包括主缸1和副缸2,主缸1和副缸2通过连接件3相互连接,但是不相连通。主缸1内充满粘滞阻尼液4,粘滞阻尼液4采用二甲基硅油。主缸1上设有主缸盖5,副缸2上设有副缸盖6。主缸1和副缸2内设有导杆8,导杆8的一端穿过主缸盖5位于主缸1外,导杆8的另一端穿出主缸1并伸入至副缸2中,导杆8上设置有活塞7,活塞7位于主缸1内,随着结构振动,活塞7在主缸1内随着导杆8作往复运动。上述主缸1和副缸2的结构并非发明重点,本发明的关键技术点在于副缸2内设置有自复位装置,通过该自复位装置能够实现活塞7的自动复位,消除结构的残余位移。
以下结合图1和图2对自复位装置进行展开描述:自复位装置包括复位弹簧11,平衡板10和用于支撑复位弹簧11的弹簧杆9。副缸2内位于连接件3与副缸盖6之间轴向设置有多根弹簧杆9,弹簧杆9的一端固定在副缸盖6上,另一端固定在连接件3上。弹簧杆9分布于导杆8的周围,平衡板10上开设有通孔18,弹簧杆9穿过通孔18与平衡板10活动连接。平衡板10与导杆8的末端固定连接,当导杆8往复运动时,平衡板10随着导杆8往复运动,且运动过程中受弹簧杆9的导向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建科减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建科减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02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