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体密度测量方法及其测量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77608.6 | 申请日: | 2014-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191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坦;徐公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和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9/08 | 分类号: | G01N9/08 |
代理公司: | 江苏英特东华律师事务所 32229 | 代理人: | 邵鋆 |
地址: | 2141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 密度 测量方法 及其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固体密度测量方法及其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固体密度测量方法基本上是基于阿基米德原理的固体密度测量装置来进行测量的,这种固体密度测量方法在测量全过程都需要两个人工操作步骤:第一步,在空气中测量出被测固体的重力G1;第二步,再将被测固体放入液体中测量出固体在密度为的(密度可知的液体)液体中的重量G2;最后通过计算公式才能计算出固体密度。
现有的这种测量方式必须先将被测固体放在空气中进行重力的测量,再将被测固体放在液体中进行测量,两个步骤的测量都需要人工来进行,并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测量,影响了测量的速度以及测量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体密度测量方法及其测量装置,该测量方法能够避免背景技术中现有测量方法的缺陷,减少人工步骤,提高测量速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固体密度测量方法,基于一套测量装置,该测量装置包括一大一小的两个重力测量装置,支架以及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量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首先在液体容器内倒入密度已知的液体,密度记为,然后记录此时两个重力测量装置的读数和;(2)然后将被测固体放置在支架深入容器的一端,保证被测固体全部没入到液体容器所装的液体中,再次记录此时两个重力测量装置的读数和;(3)最后将两次记录的重力读数代入固体密度计算公式,从而计算出,即被测固体的密度。
基于所述的测量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测量装置的技术方案,具体是:一种固体密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重力测量装置,分别是大重力测量装置和小重力测量装置,还包括一副支架和一个液体容器;所述的小重力测量装置和液体容器都放置在大重力测量装置上;所述的支架一端放置在小重力测量装置上,另一端悬空伸入至所述的液体容器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测量方法是基于新型的测量装置的,利用该装置实现的固体测量方法是不需要先将被测固体放置在空气中进行重力测量的,这样不仅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成本,而且大大加快了被测固体的测量速度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固体密度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测量装置是由一大一小两个重力测量装置(下称大重力测量装置1、小重力测量装置2),一副支架3以及一个盛放液体的液体容器4构成的。所述的小重力测量装置2和液体容器4都放置在大重力测量装置1的托盘上;所述的支架3的一端放置在小重力测量装置2上,另一端可悬挂或放置被测固体6,并悬空伸入液体容器4内。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被测固体6为工业用钢材样品,标准密度为7.85g/m3。首先在液体容器4中加入=1g/cm3的水,然后记录此时两个秤的读数=1230.37g,=23.651g;然后将被测固体6放置在支架3深入液体容器4的一端,保证被测固体6全部没入到液体容器4所装的水中,再次记录此时两个重力测量装置的读数=1240.37g,=32.383g;最后将两次记录的重力读数代入固体密度计算公式,从而计算出=7.886g/m3,即被测固体6的密度。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被测固体6为铅块样品,标准密度为11.34g/m3。首先在液体容器4中加入=1g/cm3的水(可以是水,或者换成其他密度可知的液体),然后记录此时两个重力测量装置的读数=1230.14g,=23.651g;然后将被测固体6放置在支架3深入液体容器4的一端,保证被测固体6全部没入到液体容器4所装的水中,再次记录此时两个重力测量装置的读数=1242.44g,=34.864g;最后将两次记录的重力读数代入固体密度计算公式
,从而计算出=11.316g/m3,即被测固体6的密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和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和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76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