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网络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处理方法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76720.8 | 申请日: | 2014-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231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季海琦;刘峰;林国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801 | 分类号: | H04L12/801;H04L29/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昊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 服务器 之间 数据传输 处理 方法 系统 | ||
1.一种网络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处理方法,所述网络服务器包括请求端服务器和业务端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请求端服务器依次从通信队列选取一个待传输数据包作为当前数据包,并计算当前数据包的大小;
请求端服务器根据预先设置的大小标准判断所述当前数据包的大小属性,其中,数据包的大小属性包括大数据包或小数据包;
请求端服务器基于预先设置的协议确定策略和当前数据包的大小属性,确定当前数据包传输采用的通信协议;以及基于预先设置的交互模型确定策略,根据当前数据包的大小属性确定当前数据包的通信通道,在当前数据包为小数据包时,选取长连接的通信通道作为当前数据包的通信通道,在当前数据包为大数据包时,选取所述长连接的通信通道以外的另外一个通信通道作为当前数据包的通信通道;
请求端服务器根据确定的通信协议对当前数据包进行编码,得到编码数据流,并通过确定的通信通道向业务端服务器传输所述编码数据流;
业务端服务器接收所述通信通道中的编码数据流并进行解码和数据读取,以及根据读取到的数据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通道采用单向双通道模式或双向双通道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另外一个通信通道为长连接的通信通道;
在通过确定的通信通道向业务端服务器传输所述编码数据流之前,还包括:请求端服务器判断与业务端服务器之间是否建立了所述确定的通信通道,若尚未建立所述确定的通信通道,则先与业务端服务器之间建立所述确定的通信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另外一个通信通道为短连接的通信通道;
若当前数据包为小数据包,在通过确定的通信通道向业务端服务器传输所述编码数据流之前,还包括:请求端服务器判断与业务端服务器之间是否建立了长连接的通信通道,若尚未建立长连接的通信通道,则先与业务端服务器之间建立长连接的通信通道;
若当前数据包为大数据包,在通过确定的通信通道向业务端服务器传输所述编码数据流之前,还包括:请求端服务器与业务端服务器之间建立短连接的通信通道,以及在所述编码数据流传输完毕后,拆除所述短连接的通信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预先设置的协议确定策略和当前数据包的大小属性,确定当前数据包传输采用的通信协议包括:
基于预先设置的协议确定策略,根据当前数据包的大小和当前数据包内包含的对象类型,为当前数据包选择传输控制协议TCP四层以下的通信协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数据包的大小和当前数据包内包含的对象类型,为当前数据包选择TCP四层以下的通信协议包括:
若当前数据包为大数据包且包含序列化的私有对象,为当前数据包选择附加应用属性的协议作为TCP四层以下的通信协议。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确定的通信通道向业务端服务器传输所述编码数据流包括:
请求端服务器为所述编码数据流分配线程资源,通过确定的通信通道向业务端服务器传输所述编码数据流,并按照预设时长进行超时监控,若超过预设时长未成功发送所述编码数据流或者未接收到相应的响应消息,释放线程资源中的业务处理线程资源。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业务端服务器接收所述通信通道中的编码数据流并进行解码和数据读取,以及根据读取到的数据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包括:
业务端服务器通过请求受理线程接收所述通信通道中的编码数据流,并转发给业务端服务器的数据读写和协议编码解析线程;
数据读写和协议编码解析线程对接收到的编码数据流进行协议解析、解码和数据读取,并将读取到的数据转发给业务端服务器的业务处理线程;
业务处理线程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相应的业务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672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